宿舍里。

作为室友的包国安,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许旭搁下笔的一刻,率先拿到这个追更了近一个月的故事结尾。

翻看着这第五册手稿的最后几页篇章,老包安静无声。

纸面上的结局有些伤感。

尽管在此前故事探讨中,许旭作为持笔者,已经有意无意的透露过最后的结局倾向。

但此刻落于纸端形成结局的时候,包国安心里还是很有些不是滋味。

在老包看着的功夫,许旭伸了一个懒腰,动了动脖子,揉了揉手腕。

这前前后后动笔的时间算起来有二十来天的时间,可算是把这个故事全须全尾的给讲了出来。

约摸十八万字出头,是装订了整整五册手稿。

虽然曾经的后来转业到宣传口做事,同样文山文海。但像这种短时间内的大量输出,许旭还是第一次干,这一定程度上得要感谢面前的老包,要不是他一有时间就催自己写稿,没这么孜孜不倦。

所以相比于老包身为读者对这个故事的滋味万千,身为持笔者的许旭,反而是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在许旭活动筋骨的时候,读完这个故事结尾的包国安,情绪复杂的放下手稿,很是感慨道:“这真所谓时也,命也,运也。小许啊,你写的这段故事,真是!”

身为读者的老包很感慨。

故事里的冯静波和肖大力,这两个阵营敌对的人,朝夕相处,彼此纠葛了半生。

一个过得是如履薄冰,寝食难安,小心翼翼。

一个过得是多年辛劳,丧妻成疾,苦不堪言。

最终却以冯静波自首而收尾。

这样的结局,单从黑白正义的立场上来讲,是圆满的,警察最终斗赢了特务。

可是,当这道时代的浪潮席卷而下、一些坚守也似乎变得无甚紧要时,这样的结局,未免又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老包是个性情中人,演曹操的时候就表情丰沛,这会儿的他,嘴上真是了半天,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所有的言语,都体现在了他的脸上。

情绪调整了半晌后,又很有些意犹未尽的问道:“小许,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么?我觉得后面还可以往下继续写,冯静波自首之后了呢?你看咱们现在两岸的气氛已经缓和了,阎王这样的人都能摇身一变成为风光无限的港商。”

许旭揉着手腕坐在床边沿,耸了耸肩,往床上一躺,直接摆手道:“不写不写,不知道该怎么写啦!”

他说的是大实话,原版到这里就莫得了。

但老包眼睛瞅着甩膀子撂挑子的许旭,看他往床上一躺,一幅懒人上身的样子,就有些没好气,想上去赶他起来动笔。

可是,看着桌上厚厚的一沓纸,又忽然意识到,就是这样一个拒绝续写的小子,在这些时日别人打牌的时间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

没有外力帮助。

完全就是几支笔,厚厚的一沓纸。

嘶!

过程中还不觉得,可是当眼下尽数完成的一刻,心中不由得惊讶起来……

第二天晚上,杜、刘两位编剧正在宿舍里,探讨着这些时日反复考究后已经基本定型的赤壁营寨略图。好不容易从刘关张书友圈把手稿收上来后的许旭,登门拜访笑着请教道:“杜老,刘老,我这个故事是已经是收好尾了,想麻烦二位有时间的时候给掌掌眼。”

俩人乐意的点了点头,这些时日在剧组,两人也是一路看着许旭把这个故事从想法,到落笔出来的。

这就是身在剧组的好处,在外面野路子写稿人通常是投稿无门,即便寄去稿件也很可能会石沉大海,但是对于许旭而言,他可以直接找两位大编当面交流,甚至在写作过程中直接可以得到二位的意见指导。

只不过,看到许旭将五册手稿叠在一起掏出来时,杜、刘二人目光明显的惊讶了一下。

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是跟许旭探讨过这个故事,不过此前一册一册的看时,尚且没有厚度上的视觉冲击力,这会儿五册手稿叠在一起,纸张因写满字而有些褶皱,整个厚度就显得很冲击。

杜家福看着这厚度,就先感慨着道:“小许啊,在第一次提笔上你可是比我们走得远多了。”

刘树生也是道:“小许你这已经是个中篇小说的规模了吧。”

许旭点了点头:“嗯,写到现在这个样子,基本把人物事儿都讲清楚了。”

杜家福颔首:“行,这稿子我们看看,你先去吧,我们看完后再给你意见。”

跟剧组里的其他人看稿风格不同,这两位除了一辈子跟文字打交道外,一位是《文艺报》艺术部主任,一位是国字头的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自然看完稿后不能像老包那样表情放在脸上感慨,当然得有文字性的东西。

许旭闻言,连忙表示感谢。

翌日早上,身为策划的许旭被叫去片场,负责参与一些拍摄场景的讨论。

自打被蔡导任命为策划后,除了在赤壁组里做沙盘外,参与场景讨论,是愈发成为许旭的任务之一。

这主要还是在长坂坡戏份拍摄时,被蔡晓晴看中的能力。这一点光芒被掀开后,如今是被蔡晓晴大薅特薅。

直到中午时分,拍完戏的蔡导,通知召开赤壁大战推进会,回到拍摄驻地的许旭,在赤壁组的帐篷内看到了杜、刘两位编剧。

俩编剧的黑眼圈都有些浓。

当下瞅着了许旭,杜家福目光里满是欣赏,上去拍了拍肩膀:“稿子从头到尾我们都看了,能用一对人写出四十年的社会史,难得!”

老杜还想说什么的时候。

这时候,走进来的蔡晓晴正好听到这话,脸上挺是惊讶道:“评价很高嘛,是小许写的那个故事结束啦?”

蔡晓晴之前也听过许旭说起这个故事,当时以她导演的直觉感觉故事的构思有可拍性,但是她日理万机,当时只是听了一耳朵。

没想到再听到时,居然是从杜家福口中听到了这么一句评价。

以杜家福文艺报艺术部主任的身份,这评价的分量可不简单。

杜家福挺感慨道:“蔡导啊,我都有些后悔让你把小许介绍去八一厂了,这第一次动笔写出来的东西,就能把人性、生活、时代的东西融会贯通在一起,他是适合吃写作这碗饭的。”

执掌文艺圈顶流喉舌多年的杜家福,在这些年里也见到了不少青年才俊,出山首作也都让人耳目一新。

但是,像许旭这样,一上手就弄出一部优质中篇小说的规模,也不多见了。

笔力能撑得起一部中篇,内容又充实有力,无疑证明了动笔潜力。

写作圈不乏有一些老天爷给饭吃的人,此刻,在杜家福的眼里,许旭就是这样的一类人。加以培养、假以时日的话,未尝不能给文坛输进青壮血液。

尤其这故事里不戾气,娓娓道来里,展现时代的生活气扑面而来,这很对他的胃口。

一旁,原本只是惊讶于杜家福给予出评价的蔡晓晴,是真的诧异了,她看得出来,杜家福脸上的表情可不是笑谈,而是真的动起爱才之心。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