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452章 社会主义优越性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生活 更新时间:2023-06-15 18:44:24

后世很多电影爱好者都有一种固执的偏见,他们会认为有些导演一辈子注定就是为了成就一部电影而存在的,国内有凯子和他的霸王别姬,国外也有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他的教父系列。

但实际,人家并不是真的没才华。只是代表作给大众的观感太过惊艳,大大的提高了影迷们的观影阈值,再之后拍什么都感觉差了点意思。

凯子在霸王别姬之后有妖猫传、搜索,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教父系列之后也有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家有杰克等佳片。

后面这些电影拍的不是不好,可能换个导演拍成这种水平大众和影评人早就举双手鼓掌了,可谁让这这些导演的电影是凯子、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这种级别的导演呢?

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吧!其实林为民还想对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多说一句。

少他娘的让你闺女演你的电影!这话他当然就是想想而已,绿苑酒廊的晚餐气氛融洽,宾主尽欢。

翌日,林为民继续和阿瑟米勒完善米国版霸王别姬的剧本。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林为民已经来到了米国快一个月时间。

霸王别姬剧本的改编和修订工作一直在进行当中,闲暇之余林为民仍旧带着陶慧敏每天在纽约城中游览。

只是在最开始的新鲜感之后,陶慧敏已经逐渐习惯了纽约的繁华,每天最常做的反而是陪林为民逛那些藏在角落里的书店。

可能是年岁渐长的原因,林为民对于书的喜欢逐渐不局限于阅读,而更趋向于收藏,他身边的很多朋友也是这样。

很多人家里都有书架,少的是一面墙的书架,有夸张的连地都摞满了书。

那么多的书,你说都能读了,那纯是扯淡。很多人对于阅读量这种事是没有概念的,实际一个人的一生当中能够认真阅读一两百本书,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不求甚解的读法大概可以读个一两千本。

当然了,这指的是正常情况下的完整阅读。有很多人读书本身是带有目的的,只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就简单多了还有些人读书已经不是不求甚解了,而是浮皮潦草,这种看书也很快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记忆力超群,理解能力远超常人的大神。

林为民读书的速度平平跟大部分人没什么区别,所以买了那么多书,大多数是堆在书架,偶尔阅读一下。

西80街的西区人书店空间很小,过道是狭长的,进门两面墙的书架一直通到墙顶,狭长的进深让书店内的光线很暗,白天也得点着灯。

空气中混合着来自纸张、油墨和霉菌混合味道,最里面的地堆着一堆刚刚进到店里,还没来得及摆书架的二手书。

林为民蹲在地认真的挑选着书,跟他一起的还有两个白人小伙儿,文文弱弱,呆子。

三人这么一蹲,将过道堵了个严严实实,还好是在书店的最里面,并不影响正常进出。

林为民在书堆里翻到了一本十一种孤独,脸色欣喜。一旁戴眼镜的白人小伙瞟到他手的书,眼睛也亮了起来。

“先生,这本书可以让我看看吗?”林为民摇摇头,

“此书与我有缘!”这人,有点狗啊!眼镜白人小伙儿表情悻悻,眼睛仍不死心的在林为民手瞟着。

林为民并不在意他的眼光,将书给了在一旁等着的陶慧敏,低头继续翻书。

又翻找了好一会儿,确定这批书当中没有自己中意的书之后,林为民才和陶慧敏两人捧着一堆书来到门口的款台。

“林,真希望你这样的顾客能天天来!”书店老板乔纳森一脸笑容的说道。

“如果你每天都进新书的话,我可能会每天都来。”林为民笑哈哈道。

像西区人这种二手书店,卖书基本不走量,十天半个月会进一批二手书,数量也不多,一两百本都算是多的,很多老顾客都会专门在这一天跑到书店来挑书。

林为民三年前来米国的时候,每次都会买数百米刀的书,是店里少有的大客户,给老板乔纳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这段时间,林为民再度出现在西区人,乔纳森一眼就认出来了他,攀谈之下才知道他原来不是米国的亚裔,而是来自中国。

乔纳森心情大好的给林为民结账,算到十一种孤独这本书时,理查德感叹了一声。“理查德耶茨可惜了!”林为民看了一眼书封的名字,说道:“他生错了祖国。”乔纳森一脸受伤的表情,

“林,你对米国的意见太大了!”

“我只是替理查德耶茨惋惜而已,我说的不对吗?”

“你”乔纳森有心想反驳林为民一句,可看着那本破旧的、曾经摆在书店书架里无人问津,最后被迫被扫到二手书店里的,他的辩解化作了一声无奈的叹息。

“也许吧,你说的对,米国人配不他这样的作家。”两人的对话引起了刚走过来准备结账的那两位白人小伙的不满,

“先生,并不是所有米国人都对理查德耶茨不屑一顾,很多米国读者都非常喜欢耶茨先生的作品。”林为民笑了笑,

“米国这么大的国家,当然有喜欢耶茨先生的读者。可惜,这些读者养不活耶茨先生啊!”俩白人小伙被林为民两句话给干沉默了,事实胜于雄辩,这让他们心里有些憋屈。

说起理查德耶茨,大概在世界范围内也再找不出一例比他的人生还要吊诡的作家了。

理查德耶茨是米国六十年代最为知名的家,后世由小李子和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电影革命之路就是根据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革命之路改编的。

这部在面世以后为理查德耶茨赢得无数的赞誉,并且和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起被入围了当年的米国国家图书奖,可惜未能获奖。

随后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十一种孤独、天意、扰乱平静、复活节游行、好学校、恋爱中的骗子、年轻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多部作品。

理查德耶茨的作品在米国主流文学圈一直备受好评、广受褒奖,可诡异的是,他的作品销量却极为可怜,每部的印数都很少,卖的就更差了,最多的一本卖了一万两千册。

如此销量,在米国高度市场化的图书行业,就算是再有名的作家也很难坚持下去。

到了七十年代,理查德耶茨不得不边教书边写作,以维持生计。在理查德耶茨死后他的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被所有书店下架,只有在二手书店最下层落满了灰尘的位置才有可能找到。

而造就理查德耶茨如此悲惨境遇的,大概要从他那独特的写作风格说起。

五十年代被称为米国的

“焦虑时代”,二战胜利后,米国一跃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物质文化高度发达,这样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米苏对抗的紧张气氛和麦卡锡主义的恐怖阴影下逐渐转变成为米国大众的一种焦虑心理。

理查德耶茨的风格以冷着称,他用手术刀般的笔法剖析米国五六十年代中产阶级的生活及心理,深刻地批判米国梦的虚假性。

和同时成名的约瑟夫海勒相比,理查德耶茨的写作方式和风格是陈旧的、不讨喜的,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明明出了大名,在行业内被饱受赞誉和推崇,结果连出版的都卖不出去,连口饱饭都混不,还有比这更吊诡的情况吗?

林为民说的并没有错,在他看来,理查德耶茨生错了国度。如果他生在中国,他就是鲁迅那样的作家,是要被供在殿堂里的大师。

不仅要接受同样们的顶礼膜拜,更要以他的作品教化世人。可惜,他生在了米国。

两位白人小伙瞪了林为民半天,实在想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最后嘟嚷道:“米国养不活理查德耶茨,难道你就能养活吗?”林为民笑着说道:“我肯定不会去养理查德耶茨,我只会买他的书。不过如果他生在我的国家,那么他大概率会有一层官方身份,拿着优渥的薪资,有良好的社会地位,作品也不愁卖说不定作品还能教科书,成为无数孩子们人生必读的作品。”两个白人小伙听着林为民的话,看他的眼神变得怪异,还有这种好事?

“你从哪里来?”

“中国!”

“你们中国为什么要对作家这么好?”

“我们认为,作家是这个社会的良知,他们负责雕塑民众的灵魂。”

“哇哦!这听起来可真!”两个白人小伙被林为民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这一轮,社会主义优越性完爆资本主义。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