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阴风阵阵,奉天殿灯火通明。今日早朝在殿内举行,放眼看去,一片苎丝罗绢的朝服。红色的,蓝色的服色,仙鹤的补子,孔雀的补子,獬豸补子......满满的衣冠禽兽。皇太孙南征后,朱元璋已连续多日带病举行朝议,主打后勤工作。每每朝廷有重大军事行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最受倚重。然而五军都督府的主官们大多领兵出征了,兵部突然支棱起来了。兵部尚书齐泰,每天不仅忙着统筹后勤工作,还不时作战计划。写完作战计划,就送入宫中,让朱元璋有些无语。身为开国皇帝,下面又是一帮子开国大将。这配置已经是天花板了,打个安南还需要你个书生给出主意?齐泰是朱元璋信任的人,他不忍打击这个年轻人,每次只是敷衍了事。你说训斥吧,不好。不说吧,这齐泰又拎不清。天蒙蒙亮,朝会开始。因秦王薨逝,礼部率先出班请示诏定丧礼并为秦王加谥号。礼部尚书李志刚奏道:“陛下,考宋制,亲王薨逝宜辍朝五日,皇帝及亲王以下,宫眷服制与鲁王葬礼同,十二日而除,素服期年......”还未说完,朱元璋强行打断,斥道:“秦王德行不良,死有余辜,也配朝廷缀朝五日?”众臣哗然。原以为儿子死了皇帝会很伤心,没想到竟是这般态度。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朱元璋不仅当场否决了礼部给秦王准备的谥号,还亲自给了个“愍”的谥号。愍这个字做谥号可不是好的评价。《谥法》中,“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朱元璋已经经历过了三次丧子之痛。洪武二十二年,鲁王朱檀去世。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洪武二十六年,刚出生的皇二十六子朱楠夭折。现在,秦王朱樉死了,还是被人毒杀,朱元璋非但没有表现得痛彻心扉,反而认为秦王朱樉死有余辜。朱元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朱樉生前所犯罪行列数一遍。不孝!荒淫酒色!治理封地无方!肆虐境内,贻怒于天!屡教不改,终不省悟!余恨未消的朱元璋下令削减秦王葬礼规模。“秦王罪孽深重,着礼部降低葬礼规格以示惩戒,警示诸王!”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和秦王朱樉可谓是两个极端。对太子朱标寄予厚望,对次子朱樉则失望透顶。似乎朱樉不是他的亲儿子。一片难堪的沉默中,朝会结束了对秦王身后事的规划。最后朱元璋不忘补充一句:“让秦王妃观音奴殉葬!”王保保的妹妹,终究没了价值。秦王朱樉的死,给大明带来唯一的贡献是:朱元璋就此定下制度,亲王丧,辍朝三日。朝会继续。兵部尚书齐泰汇报安南战事,长篇大论说了一通。“......安南北部山高林密,以丛林为主,便于守军隐蔽,常对来犯军队伺以游击袭扰。”“我朝南征大军即便越过大山,又会遇到数条湍急大河,再向前又得进入红河平原水田地带,容易遭受埋伏。”“昔年宋军和蒙古大军南下,便因此付出了极大代价。”齐泰说话云里雾去,似是反对继续南征。朱元璋在宝座上看去,黑压压的大小臣工皆尽默然站立。他眉头一挑,从多年的经验来看,今日可能有事要发生。待兵部汇报完,监察御史郑公智整了整衣冠,他郑重出列,说道:“陛下,皇太孙在安南久未所有作为,臣请撤军回师,以熄西南战火!”他的话声音不是很大,却如同一道惊雷,在奉天殿内回荡。群臣先是一呆,然后个个睁大眼睛。特别是东宫的属官们,眼中皆尽射出灼灼的光芒。有人趁机向皇太孙发难!好胆!詹事府詹事解缙的目光投向方孝孺,怒意难掩。出来说话的御史郑公智是方孝孺的学生,还是其老乡。这段时日,方孝孺与黄子澄他们,拉着齐泰四处搞事情。还有状元张信,仗着在宫里当差接近皇帝,串通一气。皇太孙在时他们不敢劝阻南征,现在皇太孙统兵在外,却提议撤军!这不是明摆着打击皇太孙的声望吗?郑公智的话音刚落,如同捅了马蜂窝似的,迎来一片呵斥。“胡言乱语!”“王师劳师远征,刚与敌军接上便撤军回师,与投降何异?置国朝威望于何地?”“郑公智,贼子耳,臣请杀之!”“陛下,郑公智不死,恐寒了南征将士之心!”奉天殿内,一片杀气腾腾的话语。尤其是左都御史凌汉等人言辞最为激烈。他本就是大明铁嘴,自从投靠皇太孙后,越发精神了。都察院是朱允熥一手杀下来的,大多御史都是东宫门人。根本不用李志刚和解缙等人出马,御史们直接开喷!潮水般的攻伐喊杀之声,瞬间就淹没了议请撤军的监察御史郑公智身上。郑公智被攻击得非常狼狈,他猛然想到什么,大喝一声说道:“安南形势不容乐观!再不撤军,恐丧师辱国!”“放肆!”整个皇极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无数人偷看宝座上发怒的老皇帝。郑公智偷偷的看了一眼兵部尚书齐泰,不由自主的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一片静默中,朱元璋的脸色阴晴不定,怒道:“如何不利?又如何丧师辱国?你这厮要是说不出好歹来,朕亲手宰了你!”郑公智心中一颤,双腿发软,但还是强行镇定,努力说道:“回陛下,昔年蒙元三征安南,第一次因热不能堪,班师回朝......”“第二次元军又因盛夏霖潦,军中疾作,死伤者众,退兵时又被敌兵追击,丧师辱国。”“元军三征安南时,将士多被疫不能进,终无法征服安南,贻笑大方。”历史上,不仅北宋曾打过安南,元朝也三次对安南用兵,但皆以失败告终。看书喇北宋还好些,虽然没有占领一片土地,起码干掉了安南太子,还获得了大量赔款。元朝就拉胯了,堂堂的大元帝国,还是开国之初忽必烈当政,在安南北部这片屁大点的地方,毫无作为。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形和天气。安南地形狭长,地势西高东低,境内七成以上地区是山地。尤其是西北部和中国广西、云南接壤的地方,除了高耸入云的大山,就是跌宕起伏的高原。中西部的长山山脉,海拔在两千五百米以上,绵延一千多公里,纵贯南北。那些起伏不平的高原,形状不规则,大山中间几乎没有道路。从云南进军的路线,走的是一条崎岖不平、非常狭窄的道路。那一带山高坡陡林密,很多地方人迹罕至,普通军队根本无法通过。十分艰难。安南境内巍峨的群山,构成了一道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只有少数山口勉强可以通过,但是地势险要,易于扼守,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原军队远道而来,肯定是以骑兵为主,运送战略物资需要水路和战船。但是广西云南边境的河流,大都河面狭窄。且水深不够,不利于大型战船通过。水深九米左右,水浅的时候只有两三米。由于河道狭窄,经过的船只非常容易遭遇伏击。这些河流的流量不一定,时大时小,流量小的时候河水浅,很容易搁浅。如此一来,征讨安南的时候,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如鱼得水的中原骑兵,到了安南之后就虎落平阳。特长难以发挥,很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交战时付出巨大代价。越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在近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让西方强国法国咽下失败苦果,让超级大国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在冷兵器时期,就更加难以面对。所以越南人总喜欢吹嘘自己国家多牛逼。郑公智引述元军的失败教训,劝朝廷撤军。方孝孺也出来说道:“连曾经所向披靡的蒙古军队,三次对安南用兵都铩羽而归,我朝大军恐难讨到好处。”“臣以为前线既进展不利,还是撤军为好,免得重蹈蒙元覆辙,有辱陛下圣明......”朱元璋的手颤抖一下,瞬间脸色铁青。这时,御史景清出来反驳道:“我朝之军队乃百战之兵,大将云集,况乎皇太孙御驾亲临,士气高涨,攻克安南只是时间问题,何来失败之说?”景清是洪武二十七年的榜眼,得皇太孙朱允熥鼓励。重要的是,他对明军的战力非常自信。景清是陕西人,算是住在边境,常常见明军西进,扫平沙漠。翰林院学士黄子澄悠然出列,说道:“蒙元征讨安南,亦是皇子亲率大军。”“百年前,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结束损兵折将,脱欢中箭受伤,仓皇逃跑,元帅乌马儿被俘,南征惨败。”那次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以脱欢丧师辱国,命他终身不许入觐。黄子澄身材中等,脸色有些青白,然说出的话却皆是诛心之言:“只恐皇太孙重蹈蒙元镇南王之祸也!”“胡说八道!”眼见黄子澄还要滔滔不绝,一直在那听文官们打嘴炮的定远侯王弼再也忍不住,猛然大喝一声。老大们都出征了,王弼成了在京勋贵的代理话事人。有他出声,一群武臣立时跳了出来。特别是舳舻侯朱寿,他的嗓门最大,当庭吼道:“黄子澄欲陷储君于不义!陛下,臣请杀黄子澄,以安天下!”就连颍国公傅友德,也出来声援。这帮文臣,太过分了,不懂打仗的事尽瞎掺和!听他们吵闹,朱元璋只觉心力交瘁,重重咳嗽几声,他半躺在御座上,如油尽灯枯的老者。面对武臣们的攻击,黄子澄并未不反击,面色得意的回归朝班,并暗暗与方孝孺和齐泰对了一下眼色。兵部尚书齐泰会意,出班奏道:“陛下,安南地形险要,阻碍南北交通,我朝的南征大军即使能够攻克难关,进入安南境内攻城掠地,也始终无法长久站稳脚跟,更无法巩固战果,到时难免会失败。”他言道,兵部作出模拟,时值夏日雨季,安南道路泥泞,南进的明军会面临粮草供应困难。如此一来,后勤补给无法跟上,给扩大战果带来极大困难,甚至生存下来都是问题。朱元璋冷冷看着他,齐泰夷然不惧,继续道:“征讨安南的战争会加重民困,尤其是广西与云南,为此会群盗并起。“民变一旦闹大,将会对朝廷造成重大打击!”齐泰等人洋洋自得,轮流上奏。朱元璋深锁眉头,被他们说的越发担心朱允熥的情况。安南战事到底如何了?为什么没有军报发来?难不成真遇到了大麻烦?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朱元璋一阵不安。“报!”正此时,殿外有人高呼。只见一个锦衣卫穿过层层护卫,疾步入殿,跪在殿门出高呼:“启禀陛下,安南大捷!大将军蓝玉用计攻克多邦重镇!斩敌三万级,俘虏四万!”听得安南消息,朱元璋第一个反应过来。他仅仅扶着龙椅,老脸上露出笑容:“好个蓝玉!”朝臣纷纷出言议论。“才打下多邦?”“打下多邦,下面就快了。”“是啊,安南最难啃的就是多邦。”这时,监察御史郑公智出列,厉声道:“南征大军进展如此缓慢,恐遇到极大困难!”他依然主张退兵。只要能打击皇太孙,其他不重要。“报!安南大捷!皇太孙亲临阵前,我军于富良江大捷,斩敌两万八千余级,阵斩安南大将军邓宗稷!”不一会儿,又一个捷报传来。“报!安南大捷!”“皇太孙攻克安南东都升龙,俘虏安南大王子!”“报!咸子关不战而降!皇太孙统军入关!”“报!皇太孙入主安南都城清化,活捉逆贼胡季犁父子!”捷报一个个的送来,由锦衣卫依次上奏,如同断网的邮箱,联网后一股脑的收到邮件。其实,朱允熥此前压根就没写战报。通常战报都是发给兵部的,再由兵部挑写上报皇帝。朱允熥觉得自己堂堂皇太孙,岂能向兵部汇报?所以就没写。他即便上报,战报也是绕过兵部,由锦衣卫直接报上金殿!而且朱允熥担心老朱身体不好,想让他多休息。于是决定将军报一起打包发往京师。得知京师状况后,朱允熥为了增加节目效果,特意让锦衣卫一个个汇报,才造成了眼下场面。捷报频频传来,满殿的文武大臣们,个个都不由自主看向殿外。兵部尚书齐泰等人,呆呆着看,满脸不可置信。啷的一声,黄子澄手中的笏板落在地上,险些摔碎,他仍不自知。方孝孺、郑公智等人一惊,一个个脸色难看。被当场打脸,任谁都不好受。“报!王师攻克安南全境!皇太孙奏请班师回朝!”最后,马不停蹄返回京师的纪纲,亲自上殿将捷报呈上。这道捷报,是朱允熥亲笔所写,详细说明了安南目前的状况,以及自己的看法。如让岷王朱楩就藩安南的想法。原本萎靡不振的朱元璋,顿时来了精神。他认真将捷报一字字看完,说道:“准!皇太孙即刻班师回朝!”朱元璋没想到,这孙子竟如此能折腾。原以为遇到了麻烦,结果玩了一波速战速决!放下捷报,朱元璋忽然目光如电,投向百官中。“郑公智背国惑众,扰乱军心,锦衣卫,将他拖出去,杖毙!”你说皇太孙不行,征南困难重重,结果现在打下了全境。现在不光是打脸的问题,还得追责!自朱允熥革新都察院后,御史们再也不能风闻奏事,胡乱嘴炮,还得要为自己的发言负责的。原本这样规定朱元璋是不赞同的,怎么能限制御史说话呢?此时看来,很有必要!起码会让皇帝有借口杀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