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极品(科举) 51 五十一、郡试

作者:山浩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3-04 18:13:11

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五十一、郡试

历年的郡试主考官都是郡学政, 郡学政与州学正不同,属于钦差性质的京官,通常是两榜进士出身,没有固定品级,而是沿用在京时的官衔品级。

今年的郡学政出身王家,是王家主的叔叔, 在京是从二品礼部侍郎的官职。

据谢长卿说, 王学政是标准的王家人——性格认真务实,对于书法要求极高。

这对于沈翘楚来说倒是个好事, 性格认真务实的应该会喜欢自己的策论, 而这几年沈翘楚跟着王家主学字也算有所长进,至少不会堕了王家主徒弟这名声的脸面。

沈翘楚自家人知自家事, 跟前几次考试差不多,通过郡试没有悬念, 而名次则还是要看同场考生的能力程度,不过他对于名次倒也没有特别看重,比谢朗心态要好一些。

谢朗被沈翘楚每天一套卷子磨练的没脾气,每天忙着做题查漏补缺, 也再没工夫抱怨。

谢长卿看到这一幕倒也没说什么,只是耐心地为二人批改试卷,讲解试题。

沈翘楚发现江南的世家多半是家主一支守在祖宅,或做学问或做地方官,而家主的嫡亲叔伯兄弟则在京城发展,彼此守望相助, 为家族争取更好的发展。

陆凤臣、谢长卿、王家主、顾家主虽然没有出仕,却在本郡甚至江南颇有才名和影响力,而自家长辈则在朝中居高位,这样便无人敢小觑这些江南世家。

像陆凤臣这样开书院,王谢家主收徒弟都是为了自家培养势力,若是这些弟子们有一个成器的,日后自家在朝中就不至于孤立无援。

而皇帝多半会从每个世家扶持一个相对有才能又好掌控的臣子,即使有些世家这一辈没有有才能的人,也会给一些九卿之类的虚职,以平衡制约各家族的关系。

郡试渐渐临近,沈翘楚和谢朗也将历年的郡试试题做的差不多。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二人不再进行高强度的做题,只是每天作诗赋策论各一,其他时间便可以看看书放松放松。

谢朗很想考前去乐游苑最后游猎一番,可是游猎可能出现危险,哪怕是伤了手指,也会对考试造成影响,沈翘楚便苦劝一番,最后商量好考完试一起去游玩。

郡试不同于之前的县试、州试当天考试可以当天回家,郡试一共三场,每场要在考场待三天。沈翘楚已经看过考棚,考棚又叫号房,由石砖砌成中间有卡槽,上下有两块木板,一块用来坐着,一块当做书桌。

晚上的时候将两块木板并在一起,就可以当床睡觉。

每场考试考场会发一个炭盆一根蜡烛,供取暖照明使用,考生的吃住全在号房里。

八月初八那天,沈翘楚跟谢朗就前往丹阳郡郡学门口准备入场考试,因为要在考场吃住,两人均带着大大的考箱和卷袋。

考箱是用竹编而成,里面分为几个隔断和抽屉,一部分用来装笔、墨、砚等文房用具,一部分装食物,另一部分则装有水壶、烛台、火石、被褥等生活用具。

因为考试三天,沈翘楚和谢朗都带了几块糕点、馒头和几块胡饼,这种胡饼近乎于后世的馕,可以存放好几天。

郡试的考生来自一郡之地,人数众多,光是排队等待进场就用了半天时间,这时就可以将考箱放在地上坐在上面。

待搜人将考生所带的东西检查完毕之后,考生领取卷纸,这卷纸便放在油布制成的卷袋之中,进考场可以挂在号房里的挂钩上面,以免污损。

丹阳郡郡试的号房是有棚顶的,因此不用带号顶,听说有些偏远地区的号房简陋,为了避免漏水,考生还要自备一个防雨的号顶。

沈翘楚与谢朗在不同考场,两人在排队等待检查的时候就已经分开。沈翘楚拖着考箱走进自己号房,检查了一番没有不对的地方,火盆和蜡烛都放在地上,也不挨着臭号,便安心地走进号房。

他将卷袋挂在号房墙壁上的挂钩上,并拿起蜡烛插在自带的烛台之上,并没有去点燃炭盆。此时正值八月份,天气虽然凉爽,但还不到要用炭盆的时候,这炭盆主要是用来加热食物的。

沈翘楚将自带的被褥铺在坐着的木板上面,便开始整理文具。

当所有考生都入场完毕,监考官便开始下发试题。

沈翘楚将试题阅读一边,开始在草纸上将帖经、墨义、部分写下。除了这些,郡试第一场的题目还有五言八韵诗一首、赋一首,还有四道经义题,每道要求三百字以上。

五言八韵诗是一种科举应试诗体,又称为“赋得体”,因为题目前常冠有“赋得”二字而得名。

五言八韵便是要求诗中每句压一韵,通常会给定范围,比如全压平声韵之类。

白居易就曾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据说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做的应试习作。

因为考试时间有三天,这些题目算不上紧迫,沈翘楚决定第一天些帖经、墨义,第二天写诗赋经义,第三天将这些誊写到卷纸上。

入场时已经接近下午,八月的天色黑的不算晚,沈翘楚便生起炭盆,将水壶坐在上面加热。

他打算第一天先把糕点吃光,不然会放坏。这生炭盆沈翘楚原本也不会,在谢家特地和谢朗练习了几次,这才能将火生起来。

沈翘楚将饭吃完,天色也已经渐暗,他将草纸小心进卷袋,其他东西尽数放进考箱,这才将两块木板铺在一起,现在天不算冷,沈翘楚带的也只是薄薄的鸭绒被褥,比较不占地方。

将炭盆放在距离木板有一段距离的地方,防止火灾,沈翘楚安心地躺在床板上,这床板自然比不上自己一直以来睡的铺了好几层的香软床铺,但是因为考试很耗心神,沈翘楚都没有想之后的诗赋经义,就进入了梦乡。

沈翘楚习惯早起,第二天天刚亮就醒转,听着隔壁号房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噜声,有些庆幸自己昨天睡得早。

炭盆已经燃烧殆尽,有监考逐个号房来添炭,添水。考试的水炭是不限量的,而蜡烛只有一根。

沈翘楚跟考官示意要去解手,便在考官的陪同下走到臭号,此时天刚亮,并没有多少人醒来,解手也不需要排队,不然等到众考生都起来了,赶上早高峰,不知道要等多久。

解过手,他没有直接答题,而是在号房里做了一套五禽戏。监考官虽然像看痴子一般看着沈翘楚,却没有上来制止,因为考生只要不做作弊行为,在号房里做什么都是不用管的。

五禽戏动作开合不大,在这号房里也能完全施展的开,沈翘楚做完一套,感觉浑身筋骨舒展,头脑也清醒了一些,便将将热水从炭盆上面拿下来,就着馒头吃。

谢府的馒头里面加了鸡蛋、牛奶和糖,已经可以算是一种蒸面包了,此时虽然凉,却并不硬,就着热水倒也算是一顿不错的早餐。

吃饱后沈翘楚将一块木板卡到上面凹槽,继续答题。

这些题目都不算难,没有跳出沈翘楚日常学习练习的范畴,只是越是普通难度的试题,想写出水平就不容易,好在沈翘楚有一天时间推敲。

直到天黑,沈翘楚才将题目全部写在草纸上,有了今早的经历,沈翘楚不敢耽搁,早早地躺在床上进入梦乡。

到了第三天考试,沈翘楚将答案仔细检查了几遍,用欧体写在卷纸上,沈翘楚这几年虽然跟着王家主学习将赵体练的也颇有神髓,可是他想着王学政为人认真务实严谨,赵体虽然是新字体,对于应试来说,却不如欧体端方。

这些题目中帖经、墨义算是字数最多的,其他的不过几百字,沈翘楚小心谨慎地下笔,终于在黄昏的时候将卷子答完,交卷走出了考场。

回到谢家马车上,谢朗已经出了考场,看起来气色不错,想来考试很顺利,沈翘楚考前就跟谢朗、谢长卿说好,三场考试结束之后才开口谈论考试题目。

因此二人只是放松地坐在车里,任由书童给二人松肩捶背。

这郡试时间不算紧,沈翘楚倒觉得好像没有州试时疲累,回到谢家,谢府厨师早准备好红枣小米粥等温补之物,谢府厨师可是有着多年郡试食物经验,之前谢家长子和次子都是经过他的调理。

沈翘楚倒是可以理解谢朗的紧张,毕竟上面有两个解元哥哥,他考得好,不过是寻常,而考不好,就难免会被跟哥哥相对比。

谢夫人还特地过来慰问了谢朗和沈翘楚,给二人送来她亲手做的蛋羹。

考试期间没有间隙,第二天沈谢二人还得继续去考试。

第二天考的是诏、判、表、诰各一道,一道周易结合算学题,一道实例律学题,还有一道政事结合史学题。

诏、判、表、诰算是应用文,诏是帝王下达臣属的文体,比如即位诏,遗诏,表诏等,其中多半是由贴身文官起草。判是古代判案的文书,试题中会给出地方诉讼案件或者书籍所记载的史实为案例,让考生做出判决。

这不仅涉及文笔、律法还考察考生的明辨是非和逻辑推理能力。而表是臣属向帝王陈情言事的文体,比如李密的《陈情表》。而以大义谕众曰诰,大楚迁改职秩、追赠大臣、贬乏有罪、封赠其祖父妻都用诰命,由翰林院起草。

这些比起文赋对于官员从政更加有用,沈翘楚自然也在谢长卿的指导下练习过不少。

第二场中最难的当属周易算题,沈翘楚本来就对这些很苦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根本不相信周易这些卜筮之法。

周易讲究三易——“变易”、“简易”、“不易”,变易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环境情感思想没有不在发生变化的,一只乌龟永远不可能踏入一条河流,日本茶道所说的一期一会,就是这个道理。

简易则是这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世间没有不能探究的道理,如果有“其事不知其理”,只是人目前的智慧还不够,而“有其理无其事”,则是人目前的眼界经验还不够。而易经的运算便是将这些规律用数学公式运算出来,这第二场考试,考的也便是这个。

而不易则是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却始终有不变的东西,这东西便是造出万物的那个起源,无论是所谓的“上帝”、“神”、“佛祖”、还是所谓的“道”。

沈翘楚却觉得,或许唯一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作者有话要说:从每章新更的评论里抽小天使送红·包(明天20:20更新时开

上一章抽中的是沈长安小天使

求作者收藏~打滚~

戳→

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