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乘火打劫下汉中
夺取汉中很简单,但是也意味着努力多年的赵楚关系就此破裂,对于一个本就孤立的赵国显然不利。
可是汉中有人口20万经济发达。最关键,有了这里,就可以彻底封锁秦国北上。
自然这样国策性的行动,他要报告给赵王庞涓。
对此庞涓毫不犹豫做了决定,那就是“不仅要拿下汉中,还要拿下上庸。
赵楚关系本就一般。赵国被围攻的时候,楚国也是见死不救,有何没有差不多。最关键,赵国在经历大灾难以后,继续转移国民精力。
奋发国民精神。
战争就是最好的。况且跨破产的政府也需要战争掠夺来缓解,而富饶的汉中显然就很不错。
至于以后。庞涓绝对到时再说。
孤立就孤立吧,到手的利益.
于是陕西总督就带着三万劲锐的近卫军乔装成楚军越过散关,直扑阳平关。
而这里也是汉中最大的防守关卡。
然而转任陕西总督的卫庆在刚刚拿下商洛武关以后,略为休整,就在此出拳。
然而楚威王可能根本不知道,楚国历代耗尽心血修建的坚固堡垒,阳平关,尽然由于守将贪图一千两黄金就将这里卖给了赵军。
财大起初的赵军还真的就拿出千金给了守将。
于是他们兵不血刃就占据整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也是汉中郡的北方门户,20万汉中人的保命雄关。
然而卫庆就只用了一笔钱就解决了。
显然对于讲人权的赵国,更在乎人命。
留下五千守将把守,卫庆继续带着大军南下。
越过定军山,这个险要地带,尽然没有任何驻军的把守。
于是卫庆又派一部军队接管。
随后来的南郑城下,此时的南郑城门大开根本没有打仗的情形。
卫庆大喜“给我前进,不要扰民”
赵军即使再怎么木乔装,都不可能装得像。
因为训练有素的赵军即使行军都是非常严整的队列状态。
虽然卫庆试图学着楚军那种散漫的行军,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好像在聊天,根本不想打仗。
楚军 没有什么纪律,而赵军太有纪律。
即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可是也没人发出任何声音。
没办法,赵军战士从骨子里已经服从军纪。
这样巨大的破绽,卫庆也没办法。
可是他没有想到。汉中百姓根本就对守卫自己的军队漠不关心。
于是当他们接管了南郑,汉中百姓尽然麻木的接受了。
没有什么反抗。
而之后卫庆的军队接管了整个汉中各县也没有遇上什么大的抵抗。
看着这群麻木的奴隶。卫庆赶到从骨子里害怕。
这群是有弱体没有灵魂的人。
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赵国人有着根本不同。他们是奴隶,从身体和精神都是。
长期的奴隶教育使得他们不知道反抗。忍受着奴隶主的反抗。
不过卫庆不害怕这个。
这不正好是赵国的机会。神通广大的礼部政宣人员会组织他们诉苦忆甜大会。然后动员他们批斗奴隶主,斗倒奴隶主。
然后将他们土地分掉,自然一些移民进入的赵国驻军家属和官员家属也会加入这个大分配。
这样他们会焕发着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意志,斗志。
因为从此以后他们是自由人,他们拥有自己以前根本不可能拥有测土地房屋等财富。
对于一个无产阶级人员,这不就是他们最需要的,最渴望的吗。
是的,新的政工人员开始配合新的郡县官员们整合赵国势力。
自然这个工作比如得罪占据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的奴隶主。
可是,赵国也跟就不指望他们支持。
于是“中统”“军统”警察,驻军纷纷出动。近千户,两万余奴隶主阶层就被捉拿。
不过赵国没有处死他们,而是将他们发配到遥远的西西伯利亚,他们将被以五人为单位编户然后撒近辽阔无比的西西伯利亚的辽阔平原。不能激起一点点浪花。人生地不熟的他们根本就不能威胁强盛无比的赵国。
而上庸郡的情况几乎一样,只不过他们买通的是值班的守军门将。其实就是个看大门的。
然后畅通无阻的占据上庸郡守府。
然后整个上庸各县,其实就只有五个县。人口三万户不到十万人。
可是三分之一人口被带到了九死一生的襄阳,至于有几个还能活着逃回了,简直不可想象。
此时陕西省爽了。因为他们又增加了两个郡,其中汉中郡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占据汉江河谷地肥沃土地,加上常年充足降水使得这里一直就是“粮仓”
汉中郡的版图主要是今天陕西南部的汉中市和安康市最肥沃的中西部。
而上庸占据安康东部和今天湖北十堰市,
其中治所是十堰的竹溪县。上庸也是离襄阳最近的。这里是襄阳的俄西部门户。如果是往年这里常年驻军都有两三万。可惜现在这里没什么驻军。
十分空虚这也是赵国能乘虚而入的根本原因、
这里对襄阳的威胁十分巨大。
赵国自然知道。
于是他们在打到了就得权贵----奴隶主以后组建了新的民兵。
除此外原本大量驻扎蓝关的禁卫军除了两万驻扎在咸阳东。
其余一万镇守易守难攻的武关。两万就驻扎在上庸,随时监视着襄阳那危险地占据。
也是怕楚国翻脸。
以后楚国要攻击赵国武关和上庸是最基本的方向,武关险要,又隔着韩国的南阳郡,楚国威胁反而不大,而上庸虽然地势复杂。但驻军稀少。必须加强。
从此陕西由八个郡变成10各郡,人口增加三十几万。
对于人口只有百万的陕西省绝对是大事。增加了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