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朝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所建。公元316年西晋愍帝司马邺被俘前留下诏书,让镇守建康的琅琊王,西晋丞相、大都督司马睿继承王位。
司马睿,字景文,生于276年。其祖父司马佃,父亲司马觐都不曾建功树业,而且又是远支(司马佃是司马懿的姬妻伏夫人所生,所以司马睿不是司马氏的嫡系),故在皇室中的地位并不显要。
司马睿十五岁时袭父爵为琅琊王。司马睿的琅琊国(今山东临沂)同司马越的东海国(今山东郯城)相邻。
司马越曾一度掌握西晋政权,司马睿是他的同党。这一时间,司马睿还同司马越的参军、南来的世家大族、山东琅琊(今山东费县)人王导结为至交。
司马越率军北上参加宗室混战时,把自己的后方军事根据地下邳(今江苏睢宁)交给司马睿镇守,并加封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的头衔。
司马睿的朋友王导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看到西晋诸王同室操戈,人民不断起义,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就劝司马睿早日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国琅琊,以观天下之变,以图大业。
司马睿听从了王导的建议,向司马越提出,下邳乃
“四战之地”不宜防守,请求移镇建业(今江苏南京),当时掌握西晋大权的司马越和同党时任宰辅的琅琊人王衍,见北方局势恶化,也打算在江南培植自己的势力,以作为以后的退身之地。
接到司马睿的报告便欣然同意。307年7月,司马越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进驻建业。
不久,又被进位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洲诸军事,成为江南地区最高统治者。
司马睿任安东将军后,立即请他的好友王导为安东司马,为他出谋划策。
司马睿移镇江东的时候,正是北方匈奴人刘渊起兵称帝,战乱频繁之际。
中原萧条,白骨涂地。处在战乱中的北方大族和流民大量南下,形成南迁狂潮。
江南人看不起北方迁来的人,称他们为
“伧头”意为粗鄙之人。尤其是江南大族,自孙吴以来,势力强大,盘根错节。
如吴郡的朱、张、顾、陆;会嵇的虞、魏、孔、贺都是当时著名的大姓。
西晋灭吴,他们的势力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如吴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大族周玘率私兵为司马睿镇压平定的石冰起义、陈敏和钱绘的起兵。
所谓
“三定江南”就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实力。司马睿初到建业,南方的世家大族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到江南一个多月,南方大族的头面人物没有一个人去拜见司马睿。司马睿感到甚为尴尬和失望,他的朋友王导也很着急,就把他的堂兄、时任扬州刺史的王敦请到建康。
王导对王敦说:“琅琊王仁德虽厚,但名望犹轻。兄威名远震,请你帮助琅琊王宏扬威德”。
于是,二人商定在这年的三月三日,为琅琊王大事宣扬一番。三月三日是江南人民传统的楔节,每年的这一天,百姓们都要到水滨河畔去祭祀,求福除灾,南方的大族也要到那里聚会、游玩。
307年3月3日,江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司马睿坐在华丽的轿子里前往江边,前面有威严的仪仗队鸣锣开道,声名卓著的王导、王敦和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必恭必敬的跟在后边,排成了一支十分壮观的队伍。
江东的世家大族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排场,极为惊奇和震惊,感到司马睿就是北方大族要拥戴的皇帝,不能不刮目相看。
于是,江东大族的头面人物顾荣、纪瞻相继出来,在路边拜见了司马睿。
王导、王敦的计策是司马睿的声望大大提高。接着王导又劝司马睿说:“古代的圣君,都要招纳俊贤;现在大王草创基业,当务之急是网络人才。顾荣、贺循是江南土著大族中有名望的人,请他们出来,其他的人也会跟着来报效”。
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意见,派王导登门拜访二人,请他们出来做官。江东大族在西晋灭亡之后,北方有胡人强大的压力,南方有流民暴动,他们感到要稳定江东的统治,就必须要与北方大族联合,建立一个能代表南北大族共同利益的政权。
因而,顾荣、贺循及江东大族也靠拢了司马睿,应命出仕。317年3月。
司马睿进位晋王。317年12月,愍帝被害。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大兴,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
随司马睿同到江南的还有西阳王司马羕、汝南王司马宏、南顿王司马宗、彭城王司马玄,他们都是宗室藩王,而只有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凭着自己的政治才干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及长江天堑的地理、防卫条件,成功的创建了东晋政权,故当时有童谣说:“五马齐过江,一马化为龙”。
司马睿在登基得意之时,并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尤其感激帮他开创基业的王导兄弟。
司马睿把王导比做汉代的萧何,称他为
“仲父”。东晋开国大典那天,司马睿硬要拉王导坐在御床上接受百官的朝拜,这是史无前例的,王导坚辞说:“太阳高悬,才能光照天下;如果太阳与天下万物相同,那么老百姓怎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
这番话说得司马睿十分受用,也就不再勉强了。随后,司马睿封王导为侍中、司空、录尚书、领中书监,掌握朝廷大权。
又封王敦为江州刺史,统帅长江上游的江、扬、荆、襄、交、广六州诸军事,镇守武昌。
王氏家族的子弟也大都在朝廷上居官。当时民间流行的谚语说:“王与马,共天下”。
这真实的反映了东晋初年司马氏依靠山东王氏,山东王氏又独掌大权的政治局面。
王导执政时,以宽和著称,其目地除了要结好南人,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南北世家大族自身的利益。
甚至司马睿还曾对王敦有过
“请避贤路”(即让位与王敦)的表示,这个是封建社会君臣关系中所罕见的。
东晋时期
“君弱臣强”的局面,就是司马氏与王氏为首的各大族
“共天下”的结果。东晋是偏安于江南一隅的政权,西晋灭亡后,长江以北的黄河流域广大国土被许多少数民族贵族占领和统治。
东晋初年,只有扬、荆、交、广、宁、梁、益、徐、豫、江(291年割荆、扬2州10郡置)、湘(307年割荆州10郡置)11个州,领96个郡,疆土大大缩小。
北方的汉族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忍受战乱、掳掠、杀戮的灾难,他们殷切盼望东晋北伐,恢复统一。
东晋建立之初,上下同仇敌恺,决心要驱逐胡人,返回故土,司马睿也自称在江南是
“寄人国土”,每每表示要统一国家。但事隔不久,东晋政权内部便醉心于争权夺利,沉湎于新政权带来的安逸和享乐,苟安于江南的胜形之地,对北方人民的哀号和呼唤充而不闻。
尤其是司马睿,惟恐北伐不利,动摇了他苦心经营得基业。因此,他对北伐也采取了消极、冷漠、敷衍的态度,只是发发檄文而已,316年11月,汉国大司马刘曜攻破长安,愍帝被俘,当时身为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得知后,躬擐甲胄,全身戎装,率师露宿,传檄四方,宣称指日北伐,为愍帝报仇雪耻。
然而时隔不久,却以漕运失期、军无粮草为借口而不了了之,而将漕运令史淳、于伯作替罪羊斩首,以塞天下人耳目。
317年6月,刚登上皇位不久的司马睿又一次传檄天下,宣称:“石虎敢率犬养之兵,渡黄河荼毒百姓,今派琅琊王率军三3前往讨贼”。
俨然真要北伐,但事过不久,便将司马哀召回建康。在苟且偷安之风弥漫于上层人物的东晋,真正愿意北伐的仁人志士真是凤毛麟角,而对于他们的意愿,司马睿还要极力加以限制。
当时著名的爱国将领、晋范阳国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祖逖是北方的名门望族,八王之乱后期率亲党百家南迁到淮泗一带(今江苏淮安市)。
时任琅琊王的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祖逖痛心于山河破碎,社稷倾覆,百姓流离失所,到京口后就把收复中原、复兴晋朝作为自己的责任。
他多次上书司马睿说:“晋室之乱,实为藩王争权,自相诛灭,才使胡人乘机攻进了中原。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胡人的残酷迫害,人人都想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豪杰志士必然踊跃响应,则失地可复,国耻可雪”。
并一再请缨北伐。可司马睿根本就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又不好拒绝祖逖的请战,于是就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和武器,他让祖逖自己想办法。
就这样,祖逖并不气馁,他毅然带领随他一起南迁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渡江北上。
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举起船桨,用力拍打船舷,豪迈的向大家说:“我祖逖今天过江,如果不能打败匈奴,收复中原,我就再也不回去了”。
祖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打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很快就有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凭着这两千多人马,祖逖开始了北伐。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了他们停止内战,跟随他一起北伐。
到320年,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正当祖逖操练士兵,扩大兵马,准备越过黄河,收复河北之时,司马睿害怕祖逖威望过高将来不易管束,就派心腹戴渊为征西将军,掌管北方司、兖、豫、冀、雍、并六州诸军事,以限制祖逖的权力,戴渊虽有才能,但气量狭小,骄傲自大。
受任以后,对祖逖处处刁难,完全不让祖逖发挥作用。祖逖看到自己不再被信任,收复中原,复兴晋朝的理想在也不能实现了,心中无比忧伤和愤怒,终于病倒了。
321年9月,祖逖怀着没有实现的理想,含恨离开了人间。司马睿即位以后,不但不思北伐。
他还在朝廷内部制造磨擦,致使东晋王朝几次发生内乱。王敦是北方的世家大族,王导的从兄,娶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曾任青州刺史。
八王之乱后期,他散尽资财,弃青州刺史单骑回洛阳,跟随司马睿渡江南下,任扬州刺史、都督征伐诸军事、总征讨,后加封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
王敦与王导同心翼戴,扶司马睿登上皇位,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司马睿即位后,拜王敦为侍中、大将军、江州、荆州牧,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随着威望和权利的增强和长江上游优越的军事、经济条件,王敦开始逐渐狂妄自大起来。
当时的侍中,丹阳尹刘隗对司马睿说:“荆州牧威权太盛,以后不可制,应置心腹以作准备或诛尽王氏”。
司马睿也对王敦的骄横有所不满,就听从了刘隗的意见,重用刘隗、刁协、戴渊为心腹,以抵制王氏的势力,对王氏兄弟也渐渐的疏远起来。
刘隗等人采用
“崇上抑下”的方法维护皇室的威权,如征调大批世家大族的奴僮和依附他们的门客,以充兵役,引起了王氏大族的不满。
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晋王朝内部出现了裂痕。322年正月,王敦终于以讨伐刘隗为名在武昌发动叛乱,同时,王敦的党羽龙骧将军、吴兴太守也在吴兴起兵配合。
王敦的军队一路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石头城(今江苏南京清凉山),守将周札开门投降,王敦占领了石头城。
司马睿命刘隗、刁协、戴渊等率军攻打王敦,但均大败,刘隗逃往后赵,投降了石勒。
司马睿无奈,只得让百官到石头城看望王敦,并拜望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
王敦辞而不就,把刁协、戴渊、周札等人杀死后,也不朝见司马睿就回武昌去了。
以后,王敦便在武昌遥控朝政,为所欲为,四方贡品多入其家,将相大臣悉出其门,兄弟子侄皆居要害,总之,朝廷军政大权全部集中在王敦兄弟手中。
司马睿眼睁睁的看着王敦飞扬跋扈,逼辱朝廷,却又无可奈何,他没有平定王敦之乱的才能,终于忧愤成疾,于322年11月抱恨死去,时年47岁,在位7年。
史称元帝司马睿
“恭俭有余,而明断不足,故大业未复而祸乱内兴”。这是对司马睿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