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不患寡患不均,拿小日子出气

百官早就在等着,朱元璋给他们一个答案。

最近关于沐英出海的去处和原因,他们有他们的猜测。

其中最为离谱,也最为符合中国人想象的剧情,自然是朱元璋效仿始皇帝,去东海寻找海外仙山。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那么朱元璋封侯沐英,是不是代表他寻回了传说中的长生不死药?

“两年前,朕得高人指点,言明海外有仙岛。

朕本苦恼于百姓休养生息之事,李先生你应该明白!

压在我大明百姓身上的担子。

前元十几年,这天下早就被打得千疮百孔,我大明初立,尚要征伐四方,保卫国土。

这些军费,人力,都要压在百姓身上的负担。

朕一直焦虑,无法给百姓一个好一点的生活!

如今天下虽然已经安定,百姓也能做到耕者有其田。

可朕依然不满意,想要加速其中的进程。

所以这位高人给了朕一副地图,让朕去寻海王仙岛。

朕半信半疑,却抱着试试的态度让沐英他们去看看~!

现在你们也看到了,沐英带着神物回归……”

朱元璋说完,李善长他们登时涨红了脸,就这……?

还好现在是在御书房里大家说着,要是放在奉天殿上,老朱怕不是要被御史们喷死。

虽然神仙之说,大家都信。

可所谓的神物,到底是什么?

就那些种子,就可以将他们糊弄过去?

“陛下,这是否太过草率?”

李善长站出来,直言反对朱元璋。

“封侯封爵,终归是要给天下人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

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陛下要封赏谁,也是陛下的自有!

然朝廷行事,自然要有朝廷的规矩。

封侯封爵,也是一个道理!

陛下若以此来公告天下,这不是荒唐至极?

若是陛下今日以此封赏沐英,那改日其他人从外海抓点动物来给陛下献祥瑞,陛下是不是也要给个爵位?

臣请陛下指明,那位高人是谁?

臣倒是想见见他,看他有什么说法?”

李善长一番说辞,已经算是寸步不让。

其他官员,也点头同意。

同时,大家也很好奇朱元璋背后那位高人是谁?

老朱过去这些年来,背后隐约有位高人指点。

皇帝每次发动改革的背后,都隐约有个神秘的身影。

让人觉得不爽的是,此人大概率为一个道士。

如今朱元璋被指点带沐英前往海外仙山的做法,就十分符合那些老杂毛的做派。

就只是这件事,李善长他们就要认真反对。

不管对方是神仙也好,妖道也罢。

轻易干涉神器这事,对于任何读书人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如果能借题发挥一番,他们肯定不会吝啬自己的口水。

朱元璋似乎隐约感觉到百官对沐英封侯的抗拒。

老朱默然,倒是他疏忽了。

他信任张异,也对张异描述的美洲深信不疑。

可这并不等于李善长他们会吃张异那一套,所谓神物,他如何说服其他人?

“李先生!”

朱标见朱元璋被李善长稳住,主动出来给父皇转移注意力:

“沐英大哥他们所带回来的东西,乃是改变我大明国运之物!

能十倍于水稻产量的作物,难道不足封侯?”

产量十倍的作物?

朱标这句话,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百官面面相觑,如果沐英真的带回这种作物,那确实可以封一个镇海侯……

只是这可能吗?

两年前,龙虎山上那个小家伙搞出一个药王稻,已经是仙家赐下种物。

大明这些年的粮食亩产,确实有极大的提升。

一个生活在华夏,土生土长的人,药王稻已经是他们能想象的边界了。

比水稻还要高十倍产量的粮食,让人如何能信?

“太子这话,可有证据?”

李善长反问一句,朱标也不说话了。

哪来的证据?

哪怕他对张异有信心,那些东西拿回来,起码也要明年开春才能种下。

等到收割,那已经是洪武五年年尾的事。

见朱标沉默,李善长乘胜追击:

“太子殿下,如果没有真凭实据,那可是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

朱元璋的脸色已经沉下去了。

他本以为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却没想到会引发百官,尤其是李善长带头反对?

严格来说,沐英虽然是他的义子,但政治光谱肯定也是淮西这边的人。

平时这孩子跟李善长处得也不错,属于很被欣赏的晚辈。

却不曾想,李善长会在这件事上从中作梗。

“臣以为,如果此事为真,那就等事情验证之后再封侯不迟,反正也就是明年的事,臣等见证了沐英带回来的神物,自然心服口服……”

他的说法倒不能说是错,只是这几乎等于落了皇帝的面子。

朱元璋冷哼:

“如果朕非要封沐英呢?”

御书房里的氛围,一瞬间变得冰冷无比。

在场的官员,噤若寒蝉。

只有李善长神色未变,道:

“陛下,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这句话,让御书房里的温度,再次冷下去几分。

诺大的房间,针落可闻。

李善长佝偻着身体,显得恭敬无比。

但是,压力扑面而来,哪怕是朱标不是被百官逼宫的人,他也能感受到朱元璋承受的压力!’

父皇会怎么做?

朱标有些担心的看着朱元璋,他太了解父皇了。

老朱此时不说话,但他的怒火已经到了极点。

出海美洲,带回神物。

这是朱元璋这两年最为期待的事,他在出海之前,也承诺过沐英回归之后的待遇。

如今沐英回归了,朱元璋想要封赏功臣,都被人反对?

这让他如何下得了台?

君王言而无信,以后谁还敢给他卖命?

朱标以为皇帝要大发雷霆的时候,朱元璋却淡淡说了一句:

“朕,知道了!”

李善长微微松了一口气,他逼宫朱元璋,他自己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眼前这位陛下,但有些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其位,他就必须为他身后的人,谋个说法。

“朕会考虑,李相,你们先出去吧!”从李先生到李相,是朱元璋唯一能表达他不满方式。

众人面面相觑,李善长率先告退!

等百官走后,朱元璋才舒了一口气:

“刘伯温走了,果然咱们的李先生,威风见涨!”

他自嘲的笑声,带着浓浓的怒意。

朱标默然,今年刘基告老之后,李善长在朝中没了人制约,确实有些不一样了。

他心想着,父皇会不会后悔他去年的决定?

大明六公二十八侯二伯,一共三十六人。

真正意义上的文官封爵,只有二人。

明明是朝中振奋相对的两个人,一个封了公爵,一个连侯爵都没封上。

朱元璋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也寒了刘伯温的心吧?

如果刘伯温封侯,他大概也不会说什么?

毕竟李善长在朱元璋的班底里边,确实无可替代。

可一个伯爵。

别说刘伯温自己想不到,恐怕连他的对手李善长,也预料不到。

父皇逼走了刘伯温,却换来如今的局面,他该如何应对?

朱标想到李善长那句不患寡患不均,也明白了朱元璋妥协之处。

如今大明的公侯,大多数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

刘公二十八侯,并不足以将所有人都圈进来。

还有许多与爵位失之交臂的人,心里未必没有想法。

大明的爵爷,大多数以军功封爵。

文官哪怕如李善长,很大程度上也是掌管后勤立下的军功。

刘基可以算是比较纯粹的文官。

从封爵的逻辑来看,皇帝并不鼓励文官封爵。

这是他抬高武将的地位,去对抗相权的做法。

既然朱元璋行了这套规矩,那他自己也要受规矩制约。

沐英的功劳,不是军功,

如果封侯,会让许多人产生想法。

别的不说,汪广洋能不能想?

他当过朱元璋的谋士,也立下过不少功劳。

如果沐英能封侯,他为什么不能?

这就是李善长的逻辑,也是朱元璋哪怕暴怒,却也不得不暂时妥协的原因。

规矩是他立下的,她要不要亲手打破自己的规矩?

“你想通了?”

朱元璋转头问朱标,朱标点头。

“皇帝从来不是这么好当的,哪怕如朕,有些时候也要受到掣肘。

李善长虽然有私心,可他说的道理,朕不能不顾!

天下最麻烦的是,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家里如此,在外边也是如此!”

朱标闻言,想起自己的弟弟们。

皇子夺嫡,算不算是不均的表现?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他也没有纠结。

他只是问:

“那父皇准备如何处置?

其实儿臣觉得,既然暂时不能让大哥封侯,不如等明年那些种物下地之后再说。

儿臣相信张家弟弟的判断,这些种物成熟收割之后,肯定能让天下人闭嘴……”

朱标的提议很理性,也最为符合现实。

不管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如何,能找到亩产十倍以上的粮食作物。

放在任何朝代,都值得封侯。

只是这件事,并不符合朱元璋的想法。

如果他真的顺着李善长的提议去做,他顺不了自己心中那口气。

“朕若等到明年,岂不是遂了那些人的心意,其实他们的心理朕明白。

他们跟着朕,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年,才得了如今的爵位。

沐英才多大?

别人在打仗的时候,沐英还在流浪呢……

他们无非就是见不得沐英封侯,至少不要这么早封侯!

可是朕若真的等了明年,岂不是弱了他李善长?”

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与其说是针对李善长,其实更多是对于相权的警戒。

李善长也曾经是朱元璋引为心腹的人,如今的矛盾却是越来越多。

所谓人在其位,谋其政。

李善长和朱元璋,注定被屁股底下的座位,推着走向不同的方向。

朱标明白,朱元璋对李善长开始有意见了。

可是如果不能用美洲的功绩封侯,沐英等人该如何封爵?

朱标还没想清楚,朱元璋将一些奏疏交给朱标。

朱标一看,愣住了。

这些奏疏大多和日本相关。

关于日本的记忆,在朱标脑海中逐渐浮现。

两年前,日本杀大明使节,并扣押使臣的事情他还历历在目。

后来日本虽然放回大明使臣杨载,可依然不愿意称臣。

朱元璋虽然也知道日本分成南北朝的情况,但他对于海盗的事情,颇为恼火。

洪武二年的那场伏击,沿海的海盗事件减少了不少。

可随着时间推移,最近海防的压力又逐渐增大。

如果老朱是纯粹的闭关锁国也就罢了。

但要启动迁都的事情,最为重要的就是粮道要通畅。

华北平原种植药王稻,只能缓解北方的一部分压力。

对于一个帝国的都城而言,这远远不够。

粮道,只有两条。

元朝人选择海运,朱元璋当然更倾向于运河。

可大明如今的国力,压根不可能修的起张异说的京杭大运河,所以海运依然是要承担起迁之后粮食转运的重任。

既然要重视海上的粮道,倭寇问题就必须解决。

现在茫茫大海中解决倭寇的问题,终究是下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日本的君王配合,打击日本浪人出海。

这两年时间,朱元璋也不是没有去信过去。

可人家压根不理自己。

皇帝其实也在忍,大明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持另一场战争。

尤其是在水军并不太强的情况下。

“父皇,是准备对日本发动战争了?”

朱标担心朱元璋意气用事。

大明水军出动最好的时机,是洪武七年。

那时候,第一批玄武军的新军船成建制地下水,到时候大事可为。

用三四年时间,荡清周围的麻烦,然后再进攻日本。

拿下日本,并不仅仅是出气,也是给大明未来远航提供一个重要的先行基地。

“还不到时候!不过玄武军可以拖出来练练兵了……”

朱元璋让他放开最后一本奏疏。

里边是琉球国王的使臣朝见的时候介绍琉球的情况,其中之一,就是琉球同样遭受海盗的侵扰……

“大义的名分有了,日本咱们可以缓两年再动,但他们伸出去的手足,先砍断再说!”

朱元璋拿出那张世界地图,指着海上,说道。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