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载入史册的答辩上

“徐博士。”

来到会议厅外后,翟小楠便停下了脚步:

“这间屋子就是您硕士答辩的地点,几位评审都在屋内,我就不陪您进去了。”

说罢。

翟小楠还有些好奇的看了徐云一眼。

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徐云可是高能所或者说科院圈内的一位知名人物,大家没少在茶余饭后聊到过他。

首先是徐云的学位研修情况。

高能所里虽然不缺各类双学位乃至更多学位的怪物,但一般情况下,多学位的研修方向通常都是关联性比较大的专业。

比如经济和计量,核物理与数学等.

但徐云的研修专业却是凝聚态物理和生命科学,二者虽然同属理科,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很明显的专业壁垒。

这种情况下想要顺利毕业,没点儿本事那绝对是不行的。

而且大多数人拿到双学位的方式往往都是拿到前一个毕业证后再去读下一个,要不就是稍微取巧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因为由于学籍档案的缘故,国内对于同时攻读两个研究生学位的限制非常高,比本科辅修双学位超出了不知道多少倍。

想要突破这种限制,首先学校的排名要相当靠前,其次则是申请人的成绩水准要极强,用小说的术语来说就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同时除了学历之外,徐云之前的社死发布会、商业上的成就以及暗物质发布会也都颇具戏剧性。

在科院里工作的也是人,大家对于徐云有所讨论实属正常。

不过徐云却没注意到翟小楠好奇的眼神,此时此刻,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了面前的这间会议室上。

不知不觉间,徐云的左手已经握成了拳。

这一天终于来了.

由于种种原因使然,徐云目前在明面上的物理成就要远低于他的实际贡献。

譬如他鼓捣出来的重力梯度仪扑如今是国家绝密,属于可以影响到国际局势的大杀招,短时间内肯定无法对外公布。

孤点粒子的功劳呢,则被徐云推到了潘院士和赵政国身上——这事儿也是徐云主动做的。

毕竟有光环在身,孤点粒子这类发现注定不会是孤例,徐云今后有大把的机会去重复获得诺奖。

但对于潘院士与赵政国院士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此生仅有的机会了。

潘院士与赵政国帮过徐云不少忙,两辈子的情分在这儿,况且如果没有他们出手,徐云也完全不会到孤点粒子具备暗物质效应的特性。

因此截止到目前。

徐云在物理上的明面成就,仅限于暗物质发布会上与周绍平、杨老联手计算出的成果而已。

反倒是在生物与数学方面,徐云的名气还要大点儿——第五代吡虫啉上过了《nucleiidsres,而梅森素数的推导更是解决了数学界的一大争议。…。。

不过今天过后,很多事情恐怕就不一样了。

徐云将会真正登上人类的科学史舞台——以一位物理学家的身份。

“.”

过了大概十几秒。

徐云用力深吸了一口气,对翟小楠道:

“翟助理,那我就先进去了,有空的请您吃饭。”

翟小楠笑着点了点头:

“加油。”

随后徐云径直走到了会议室门边,毫不迟疑的转动了门把手。

这间会议室是高能所去年刚翻新的房间,大门开启时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徐云只感觉握把丝滑的向前一推,眼前便看清了屋内的()

全貌:

这是一间面积大概有一百五十平米左右的多功能会议室,内部采用了幅度不是很高的阶梯布局,最前方是一张白色的金属桌面,整体简洁而又干练。

此时此刻。

会议室内赫然坐着六名男子,其中一人坐在相对靠右的区域,剩下五人都在第一排居中而坐。

右侧的那位男子便是徐云的导师,潘建伟潘帅,剩下的五人徐云也不陌生。

五人中最左边的是位头发浓密的斜刘海中年人,外表看上去也就五十出头,浑身上下带着一股儒雅的气质。

如果在路上见到对方,很多人或许还会以为他从事的是文艺行业。

徐云虽然与对方素未谋面,但却早已神交已久,一眼便认出了此人的身份:

不久前刚获得巴克利奖的薛其坤院士,如今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华夏本土物理学家之一。

薛其坤身边坐着一位圆脸男子,面容宽厚,两鬓斑白。

徐云在现实中与这位老者同样是第一次见面,但在不久前的两弹一星副本中却没少与对方打交道——这位小老头儿便是如今为数不多依旧在世的两弹一星功勋,华夏科学院院士周光召。

而除了薛其坤、周光召之外,现场的其他三人也是徐云的老熟人了:

坐在中间的是杨振宁,杨振宁身侧则是王希季王老以及周绍平周老。

或许是坐的有些久的缘故,杨老、王老以及周光召三位近百或者已经破百的长者脸上都带着些许疲态,徐云进屋的时候都在闭目养神,还是在周围人提醒后才睁开了眼睛。

徐云见状连忙快步走到台前,先朝杨老等人鞠了个躬:

“前辈们好。”徐云这句话用的是前辈】而非评审】,很明显这是出于私人角度的感激,而非公式化的答辩问候。

要知道。

这几位大佬要么已经退居二线颐养天年,要么则是每天都有大量事务或者会议要参加的大忙人。

他们能够聚集在这里参加个小硕士的毕业答辩,换做任何人内心都不会平静得下来。

看着表情坦诚的徐云,台下的几位大佬脸色也浮现出了些许柔和,纷纷朝徐云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接着杨老轻咳一声,转头对潘院士说道:…。。

“潘院士,既然答辩人已经到场,咱们就开始答辩吧。”

杨老没有直呼小潘或者小徐,毕竟这种场合也还是要避下嫌的。

潘院士显然也明白这点,闻言平静的道了声是,走到教室后方,开启了一套摄像设备。

作为徐云的导师,潘院士并没有进入评审委员会的资格,更没有替学生回答问题的义务,不过在答辩前后倒是可以向答辩委员介绍学生情况——当然了,这也不是硬性规定。

譬如疫情期间很多高校进行线上答辩,就会要求导师在答辩开始后退出会议,全程交给主持人和评审委员处理。

“.”

在开启摄像设备后,潘院士也走到了台前,拿着个小型麦克风说道:

“各位评审委员上午好,这里是华夏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的硕士答辩现场,我是答辩人徐云的指导老师潘建伟。”

“答辩人徐云在校期间学习态度勤勉,成绩出众,作风正派,在拥有赤子之身的同时也有一颗赤子之心。”

“经院系内部考核,并以《华夏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七条、十八条以及二十条为法理依据,现准许徐云进行结业答辩。”

“如答辩通过,将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并准许其开展下阶段研修”

“本次答()

辩由徐云本人进行内容陈述,答辩时间建议不超过三小时,答辩过程将全程进行影像及文字纪要,影像将在结束后上传至教育部及中科大档案处,文字内容备份于《走进不科学第832章.”

潘院士洋洋洒洒的介绍了一遍答辩规则,徐云全程在一旁当起了乖巧.jpg的表情包。

五分钟后。

潘院士内容介绍完毕,语气顿了顿,对徐云说道:

“答辩人,请将你的毕业论文交给答辩委员会吧。”

参加过答辩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在正式答辩之前,答辩人的论文通常都会先经过几轮审查。

比如说校审、外审以及盲审。

其中校审一般在校内进行,通常由所属学院的老师进行审核,有相应要求,只要你在老师上厕所的时候炸粪坑基本都能过。

外审和盲审则是由第三方单位进行,其中外审通常有导师跟进,也就是把你的论文发到外校的导师手里评议。

盲审则要严格很多,这是由教育部主持的审核,你不知道你的论文会送到谁的手里,审稿人也不知道自己审核的是谁的论文。

换而言之。

大多数情况下,答辩论文的内容在答辩之前就已经公开了,评审们知不知道内容完全取决于他们想不想先了解。

但徐云这次却不一样。

除了潘院士和陆朝阳之外,没有任何人事先了解徐云的论文内容。

这其实有点不符合常规情况,别的不说,外审这个步骤就是一个99%硕士答辩要走的环节了。…。。

但没办法,谁让徐云在科院那儿的地位不一般呢

随后在潘院士的指示下。

徐云将打事先准备好的论文交到了潘院士手里,由潘院士发到评审手中,徐云本人则去讲台上调试起了u盘。

“.”

看着潘院士递来的论文,薛其坤院士先是用手指感触了一番厚度,微微点了点头。

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是3万字起步,也就是三十页左右,实操上大概是6090页。

博士论文则通常在150200页之间,如果图表多的话扩到300也正常——大多数情况下文科的页数会比理科多。

顺带一提。

学术圈最长的博士论文出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舒马赫之手,他在康斯坦茨大学答辩的时候拿出了一篇2654页的论文

徐云这次准备的论文大概有600页左右,姑且不论内容质量,至少态度上还是做的比较端正的。

薛其坤很清楚科院领导对徐云的期待,倘若徐云只拿出一叠60页的论文,那么薛其坤绝对立马就会将徐云拉入黑名单——理科论文页数反馈的其实是课题难度,能用60页解答的课题能有啥质量?

随后薛其坤扶了扶眼镜,看起了论文标题。

“《有关高温超导现象机理的探讨.”

“嘎??!!”

注:

之前有同学猜到了常温超导,为啥不多拓展一下思路想到高温超导呢,太可惜了呀

今天已经顺利落地深圳,明天去南科大,应该有机会线下见一见薛其坤院士

(本章完)

39314705。。

...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