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铉在宫人的引领下进入谨身殿。

“微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

朱元璋摆手:“起来。”

铁铉抬头,赫然发现旁边的詹徽和傅友文。

“下官见过詹尚书,傅侍郎。”

两人点点头,也知道铁铉是老爷子放给朱雄英用的人,此时也不敢太过自视甚高。

这以后都是未来的肱骨之臣,现在打好关系总不会错。

“陛下,臣刚从太孙殿下那回来,有些话,不得不说。”

朱元璋淡淡乜了他一眼,见铁铉神色激动,显然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朱元璋点头:“噢,你说吧。”

詹徽和傅友文,正欲离去。

朱元璋摆摆手:“你们也听着吧,帮着参谋参谋。”

“是!”两人拱手回应。

朱元璋心思何其深重,但凡今日铁铉脸色有一点不对,朱元璋都不会让詹徽和傅友文留下来继续聆听。

铁铉道:“太孙殿下在朱观主的帮助下,给出了交趾布政司的基本治理方案,和税收方案。”

朱元璋眉头微挑。

果然,咱爹还是帮他曾孙了啊。

朱元璋不禁笑了一声,随后点点头,开口道:“说说看。”

“….丈量土地,核实人口,劝课农桑.…”

铁铉说着,朱元璋漫不经心听着。

一旁的詹徽和傅友文,眼中都露出一抹欣慰的光芒。

两人皆暗暗点头。

太孙殿下的治理方针是正确的,可以看出,他和太上皇学了不少本事,而现在,所有本事都开始被考验出来。

朱雄英治理交趾的战略方针,无疑是得到了詹徽和傅友文的认同。

两人心里,也有些赧然。

刚才还担心朱雄英担不起这个梁子,看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了。

有太上皇的看护,太孙殿下哪怕出问题,也不会偏到哪里去的。

铁铉继续道:“除此之外,太孙殿下还欲问陛下,调一翰林院学士,去交趾教化百姓,还有一名太医院医工,去传授医术,增加医疗建设。”

朱元璋随意挥挥手:“这事儿,咱已经给他安排了。”

听到这里,

詹徽和傅友文,则微微有些惊愕的看着朱元璋。

老爷子高瞻远瞩,提前已经给太孙想到了这些,并且早一步已经安排好了。

姜还是老的辣啊!

两人心里感慨。

铁铉继续说着,只是这次,他的脸色却有些微变。

“太孙殿下,动了税收政策。”

说到这里,朱元璋眼中微不可察的变了变。

詹徽和傅友文,也蹙起了眉宇。

税收是华夏发展两千余年,不断完善传承下来的,改了一代又一代。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许多财政政策,都能从这里面体现,随便一个微小的改动,都有可能激化矛盾。

就算是现在大明朝廷政权,都不敢随便动税收政策,那小子居然如此大言不惭?

这不是胡闹么!

铁铉不等他人开口,便自顾自道:“太孙殿下,给了三条税收政策。”

铁铉将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

统一赋役,限制苛饶。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

三条基本税收改革,一一说了出来。

说到最后,铁铉的声音渐渐小了起来。

因为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还在漫不经心的翻着奏疏,而詹徽和傅友文也在交头接耳的小声讨论。

可现在….

大殿内,一片寂静!

安静的落针可闻!

铁铉微微抬头,发现洪武皇帝的身子有些僵硬在原地。

詹徽和傅友文更加夸张,直接嘴巴长的碗口大,眼睛瞪的比鸡蛋还圆!

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才倒吸凉气:“他.…都是他给出来的改税意见?有没有朱观主帮忙?”

铁铉点头:“有的,然后太孙殿下在观主说的基础上,改了一些。”

这时候,朱元璋和詹徽三人才松口气。

就是嘛,这种伟大到逆天的税收改革,要是这么容易说出来.…

“而这说出来后,太孙殿下不是在给意见,是在下命令。”

噗!

朱元璋端着的茶水,差点喷出来!

你说话能别喘气行不?

老爷子蹙眉,认真的盯着铁铉:“换句话说,这些税收改革,都是他和朱观主制定的?”

铁铉点头:“对!”

嘶!

这一次,朱元璋和詹徽三人竟同时倒吸凉气。

作为帝国最高主宰者,帝国财政最有权柄的官儿,他们很容易就能知道朱雄英和朱长夜,所说的这三条税收意味着什么。

且不说其他的,单就那一条将赋役全部折算成白银,这就是一条划时代的改革!

这样的税收政策,别说放在交趾,就算放在国朝内,都极具超前眼光!

不过国朝内施行起来困难重重这是真的,但如果放在一個新打下来的政权来看,这条税收政策一定是划时代的伟大的变革!

当赋役统一起来,合并起来,按照田地征收,不但能提高征收效率,还能杜绝逃避税收的漏洞!

傅友文眼中熠熠生辉,热忱的看着老爷子,脱口赞扬道:“皇孙.…大才!太上皇,亦是大才!”

说完之后,他愣了愣,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赶紧要弥补。

朱元璋摆手:“不要改口了,铁给事中既然给那小子用了,想来他也知道咱爹的身份了。”

铁铉笑笑:“陛下英明。”

朱元璋脸上微笑了起来,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笑容中又有些骄傲。

瞧,这就是咱爹啊!

厉害着呢!

他看着詹徽和傅友文,开口道:“雄英这孩子,这可不是咱教的,是咱爹教的,还有他自己也琢磨出来的!”

“呵!臭小子!深藏不漏呀!”傅友文和詹徽是老油条了,和铁铉这种愣头青不同,他们深谙马屁之道,闻言忙不迭道:“皇孙青出于篮胜于篮,皇上乃伯乐,皇孙乃朱家千里驹也!”

朱元璋笑的合不拢嘴:“对对,说的很对!”

“这三条税收改革,到也给咱提了个警醒,你户部自明年开始,准备准备,也重新丈量土地吧!”

“咱的大明,太多土地被隐匿了,都给朕揪出来!”

傅友文忙不迭道:“臣,遵旨!”

“交趾咱就交给他折腾了,咱倒是期待,想看看他,究竟能给咱折腾出什么样子的成果出来。”

朱元璋笑了笑,挥手对三人道:“都下去吧。”

“鼎石,你好生做,不要令咱和咱大孙失望。”

铁铉心里对皇室感激极了,老爷子没有因为自己是色目人就心怀厌恶,皇孙更是对自己恩惠有加。

他从没这么感动过,从未有这么同时沐浴两位君恩过。

而今只感觉自己幸运至极。

闻言,铁铉恭敬肃穆的道:“臣!一定尽心尽责!”

铁铉出了谨身殿。

他很奇怪。

明明皇上老爷子,对外面太上皇那么看重。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对朝野公布身份呢?

难倒这里面,还有什么难言之隐不成吗?

铁铉想不明白。

实际上,是朱长夜过惯了平平淡淡的生活。

还活着的时候,在那朱家村待了一辈子。

因为系统死后苏醒,则是在龙虎山修炼待了一辈子。

早就已经,习惯于这种平静生活。

.….…….….….….

明天是小年。

家家户户,已经开始张灯结彩。

朱雄英在东宫后院里面,开始提炼玻璃。

这几天,

通过师尊的提点,他不断的实验,一次次失败,终于在今天,提炼出了两块比较完整的玻璃镜片。

接下来便是打磨凸透镜片。

这个过程,需要自己去甄别镜片的厚度。

他不知道朱元璋的近视程度,不过寻常和老爷子接触,心里大概有个判断。

腊月二十三这天,朱雄英打磨好了镜片,开始用细铁丝制造镜框。

后面的工序比较简单,等一切制作完毕之后,他便将眼镜给存放了起来,只等老爷子过寿时送给老爷子。

今天是小年。

府内张灯结彩。

天朗气清。

临近年关,雪天反倒是少了。

做完手中一切,朱雄英已经离开皇城,沿着秦淮河跑了一圈。

他孜孜不倦的坚持早起,坚持晨跑,不是因为想要强身健体,增加武力。

而且他之所以喜欢早起晨跑,因为师尊经常早跑,早间的秦淮河人很少,清晨的微风吹过,看着安宁萧瑟的街景,这有利于他思考。

每次晨跑的时候,他都会思考总结自己说学到的东西,然后在有计划的制定出今后的步骤。

未雨绸缪,永远都是不落败的基本保证。

华夏从古到今,就从没缺失过智慧,能在历史留名的这一类人,每一个,都不容小觑。

晨跑结束,回去洗漱一番,朱雄英便提着礼品朝汤和家中走去。

先前汤和家眷搬到应天的时候,朱雄英去拜访过一次,所以认得路。

朱雄英找到门子,门子见是朱雄英来了,也不通报,直接带朱雄英进府。

汤和此时,正喜滋滋的躺在院子的摇椅上享受着清晨的安宁。

这摇椅,自然是朱雄英送的,上次汤和乔迁之喜,朱雄英也不能空手来,便送了一把摇椅。

这玩意也不值两个钱,老爷子们还特别喜欢,汤和不知和家眷炫耀过多少次这摇椅。

“汤爷爷,睡着呢?”

朱雄英笑呵呵的,将礼品放在石桌上。

汤和笑骂道:“扯淡!这都啥时候了,还睡啊?再睡就睡过去了。”

朱雄英笑笑:“给您老提了些礼品过来,都是些家常胡瓜西瓜啥的,得空自己嚼着玩儿。”

汤和喜笑颜开:“你小子,心思就是活络,才过了小年,便第一个记得咱老头。”

“对啦,你爷爷过年还需要处理一些事,不得空和你一起过,咋样?到咱这来?咱爷孙热络热络,让你爷爷眼红去吧!”

对朱雄英,汤和是真的喜欢到骨子里,不带一点掺假。

他时常都会妒忌朱元璋,如果自己有这么个孙子,恐怕也会不遗余力的培养他。

如此孝顺,懂得感恩,还有如此大本事的孙子,别说亲的,就算不是亲的,也得当成亲的培养啊!

要不是他朱雄英是朱重八的亲孙子,汤和真想也认他做干孙子栽培!

朱雄英笑笑,道:“别了,我应了凉国公那边,年关去哪儿过。”

汤和嗤笑:“呵!一家人了不起啊?”

朱雄英笑笑,道:“开了年,我在来您老这拜年,到时候给我点压岁钱啊,可不要吝啬,十万八万的白银,尽管给!”

“去去去!咱老头子哪有这么多钱?”

汤和笑骂了一句,看着朱雄英,猛地惊醒道:“哎呀!老咯,咱一直以为你长大了,可现在才发现,你还是个孩子,不过是好孩子,好孩子啊,年少有为,年少有为啊!”

一老一少正这么聊着的时候,汤府管事来了:“老国公,吴副千户来啦。”

汤和笑笑:“呵!让他过来。”

朱雄英见汤和有正事要谈,便不好在此逗留,急忙抱拳道:“那老国公您忙,我改日再来。”

汤和摇摇手:“不必,你也见见他,这小子,是咱经略东南沿海的一员猛将,对东南海防很有见解,你不是一直痛恨倭寇吗?认识认识。”

朱雄英愣了愣,这才知道老国公这是给自己拉拢人脉,心里有些感动,便点头道:“好!”

不到片刻,前方便有个汉子听着胸膛走来。

他个子不高,但是身材匀称,一看就知浑身有力。似乎是因为常年在海上的缘故,皮肤有些黑。

可不是那种乌黑的黑,而是透着红润的黑。

对方没穿官服,而是一身简单利落的短打扮,看着很是利索。

“卑职昌国卫副千户吴桢,见过公爷。”

汤和不悦的蹙眉:“没得规矩!咱不在军中任职了,你毋需和咱卑职不卑职的。”

吴桢嘿嘿笑道:“习惯了,改不了,今日得空回滁州看看老母亲,路过应天,便顺道来看看老国公。”

他边笑,边打量着朱雄英,小心翼翼的道:“这位……可是老国公子孙?”

朱雄英微笑着道:“并不是。”

吴桢这人,朱雄英听过,他是东南海上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在汤和经略东南的时候,建立了五十八所防御水寨,抵御倭奴不敢上岸分毫。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