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鞭挞 第115章 凌迟贼首

作者:岸边鹿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7-28 12:34:33

大明与蒙古交战多年,双方为了刺探敌情,散布假消息迷惑对手,经常派遣奸细行事。“用间”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有过系统的整理,说起来,其实朱翊钧的想法并不新鲜。

然而此时人们的用间手段还比较原始粗糙,一般就是重金收买敌方的官吏、平民,刺探情报。官员姓名喜好、地理山川形势,这些都算。

征讨王杲的时候,许多女直人就是得到了朝廷的招揽,才减少了伤亡。

不过朱翊钧觉得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是在使用间谍方面,一方面是在情报分析方面。

朱翊钧看过许多谍战剧,还有二战的情报竞争、战后的剑桥五杰、金无怠……这些人的事迹都算耳熟能详。

在此基础上,结合如今九边针对蒙古的用间策略,经过大半年的筹备,终于成立了“佛伯乐”这一隐秘机构。

利用如今蒙古、日本、安南等地广泛信仰佛教的机会,以此入手,培养一批新式间谍。

他们不但要懂得宗教知识,还要接受全新的情报技能培训。任务要求与普通间谍高了许多,每一个得以入选佛伯乐的人员,都得三代家世清白,能力天赋不俗,还得有耐得住寂寞,在外邦潜伏数年的恒心。

经过重重选拔之后,朱翊钧才发现,这么严格筛选,根本选不出几个可用之人。想要通过培训,达到他理想中的要求,更是遥遥无期。

在咨询过戚继光等人后,朱翊钧终于想明白了。如今对手们的段位都很低,没必要让佛伯乐派出去的人员各个都是007、峨眉峰。

仅仅是以宗教人士的身份潜伏长久潜伏,在各地搭建好情报网络,就足以完成初期任务。

想通了这点,第一批佛伯乐就已经在年初春夏之交的时候前往蒙古,和那些被当做外交手段的大象一样,在俺答等几个归顺朝廷的部落中安家落户。

其中有的人是“大象饲养员”,搜集公开的情报,趁着互市之类的时候,公开传回朝廷,进行分析研究。

有的人以前就熟读佛经,精通佛法,经过筛选培训成为佛伯乐后,打算在藏传黄教已成气候的蒙古,传播汉传佛教。

成不成无所谓,重点是借着这个机会,让佛伯乐们借此熟知了解蒙古各部落高层的情报、为以后做准备。

隆庆和议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投降的巴汉纳吉提供了大量关键情报,让朝廷能够把握住俺答的心态,避免战事的爆发。

考虑到汉人与这些外族之间的身份、长相、习惯等方面毕竟相差太多,总是被人警惕着,难以真正融入当地。所以除了汉人,蒙古、女直等诸多外族,经过精细挑选后,也有成为佛伯乐一员的可能。

河套附近就是这样,许多蒙古人牧民不堪首领的压迫,投奔大明。也有许多扛不住劳役的山西佃农、起义失败的白莲教徒、困顿逃亡的卫所士卒,反向跑到了俺答的板升城。

当初俺答劫掠京郊,多次对大明用兵的时候,都有汉奸的怂恿指引。

所以大明虽然与周边外族交战多年,但是长久下来,也有许多外族心向朝廷,愿意为了以后更好的前途,选择加入佛伯乐。

但是这类人,要经过长期的心性之后,才能小心谨慎的使用。

只蛰伏,不启用;待战时,见奇效!

因为考虑到是对外情报组织,不适合对外宣扬。

所以早在成立之初,就只有内阁、兵部等少数重臣才知道此事。相关的花费、人员的培训、调动等事项,全部算在东厂里,只是一些活动,还需要锦衣卫的协助。

第一批人员前往蒙古,第二批的目标就是辽东女直。

因为要常年与这两大势力打交道,耳濡目染之下,边境会蒙古语、女直语的平民、士兵就有很多看,省却了学外语的麻烦。

前几期人员的培训时间尚短,朱翊钧也没指望他们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只要能够传递基础的情报信息、让当地部众初步接受汉人的存在,就算成功。

张学颜虽然是辽东巡抚,也不知道这些和尚的出身来历。

所以当他得知附近几个部落首领打算建立佛教寺庙,请求朝廷赏赐佛像、佛经的时候,十分意外。

事情不是很重要,他便作为一桩闲谈,告知了高拱。

高拱感慨:“这是好事啊,不论是因为和尚们的说法,还是他们摄于朝廷的威势,故意讨好,都能借此表明各部落的态度。”

“我只是觉得好笑,这些杀生成性的女直人,如今也想吃斋念佛了。”

高拱回想小皇帝之前写给他的书信,对张学颜摇头笑道:“无非是想要借此减轻心里的恐慌,图个心安罢了。

“这也说明他们吸取了教训,不再像过去那般跋扈。就连这点小事,都要等朝廷的批准。”按照明初的规矩,各部落都接受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其首领都要接受朝廷的册封,领奉诰印、受冠带袭衣,才算名正言顺。甚至迁徙住牧地区这种事情,都要等朝廷批准。

然而王杲当年根本就没有在乎过这种规矩,他自封都督许多年,都无人能治。

经此一事,他们再度变回原先的“顺民”了。

“我礼教讲求治国安邦,实用之道。而佛道两派多有乱国之举,古有三武灭佛,前有世庙崇道,都是教训。”

高拱还记得当初嘉靖推崇道教,炼丹求长生的时候有多么折腾人。

道士的地位暴涨,官员们写青词之类的事情还不算大问题。

可怕的是,各地都要兴建道宫,压得财政喘不过气。

影响政治风气,朱载堉的父亲当初就是反对皇帝崇道,才蒙受冤屈。反倒是附和嘉靖的其他藩王,在大拍马屁后,都能得到许多赏赐。

“是啊,我观近几年道教虽然衰落了,但是佛教却又有兴起之象,于国不是好事。”

张学颜回想隆庆时的京师,许多道观被改成了佛寺,依旧是乌烟瘴气,徒耗银钱。

“确实是这样,西·藏寺庙众多,活佛遍地,人们不尚武而崇佛,所以从当年能够和大唐争锋的吐蕃变成了如今这幅衰颓模样。俺答他们引进黄教,将来蒙古恐怕也会步西·藏的后尘。女直人如果也能大规模的崇佛,未来将不再是朝廷之患。”

“但愿如此。”

张学颜回想这一场战争的花费,依然有些心惊。

虽然征讨王杲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出于保险起见,依然集结了三万大军。好在古勒寨距离边境很近,后勤民夫的占比花费并不多。打的也很顺利,没有多少伤亡抚恤。

饶是如此,出征开拔、事后赏赐、冬衣牛马这些总开支,依然超过了二十万两。这还没算接下来的移民修筑堡垒,充实边地这些工作的花费。

真可谓“火器一响,黄金万两”,这笔钱要是让辽东自己出,十年都攒不出来。

好在如今国库稍有盈余,张居正、王国光他们看到账单后,只是皱皱眉头,干脆的揽下所有账目,都没找小皇帝哭穷,讨要内帑的银子。

因为御史朱文科任满一年,即将启程回京,就顺便带上这些书信,到时一并呈交给陛下。

临行之际,朱文科与高拱等人依依作别。

这次他作为御史检查辽东,收获很大。

除了陪同高拱开垦、清丈辽阳周边的土地,还参与到了征讨王杲的战役,不辞辛苦的随军记录,将所见所闻都详细汇报给了小皇帝。

如今距离那一场战事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冰雪开化,就连堆成小山的尸骨,为了防止瘟疫,都已经烧埋入土。

只要朱文科回到京师,就能一步高升,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与朱文科一样,经历了这一场战事的相关人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嘉奖。

先登的宁远参将黑云龙借此升为副总兵,终于算得上是辽东这一片地域的高层。

李成梁早就是辽东总兵,难以再升,便遵循戚继光的旧例,简单升了勋职,多了些俸禄。这些东西李成梁当然不会看重,然而他同样感到满意。

因为小皇帝写了一封御笔书信,告知他这算得上是半爵之功。

如果他以后还能打出类似的战果,即可封伯!

辽东的东边已经十分平稳,在看到了王杲的教训之后,附近的女直部落都不敢再和朝廷对抗。

栋鄂部首领王兀堂就是这样,此前因为宽甸六堡的修筑,影响到了他,因此产生不满,打算带着自家的骑兵在六堡附近滋扰抢掠。

可是在王杲战事之后,他彻底熄了之前的想法。

这些人里,升迁跳跃最大的就是高拱。

只花了一年的时光,就从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一跃升到了正四品的左佥都御史。

不过人家本来就是内阁首辅,吏部天官,站在了官员的顶点,即便现在回升的速度快了一些,也没人能说什么。

张居正倒是想要打压高拱,不让他升这么快,免得他再回京和自己发生冲突。

但是高拱功劳摆在明面,这两年又因为那一次大变而收敛了许多,没有公开指责过朝廷,难以找到他的话柄。

所以张居正思虑再三,未免因此影响了自己的名声,只得任凭小皇帝做出决定。只不过他在那段时日一直闷闷不乐,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朱翊钧为了开解张居正,便干脆说出实情。

他给高拱安排的位置是左佥都御史,按照惯例是每布政使司设置一道,过去只有十三位,如今特意增设辽东道。

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趁着战事大胜的机会,革新辽东都司。让这片原本处于军管模式下的地域,变成小皇帝理想中的样子。

朱翊钧觉得如今地方上三司分立的情形,虽然有能够避免地方作乱,但是比较混乱。

所以国初尚能维持的三司分立,很快就暴露出来了许多缺点,逼得朝廷还得派出巡抚,久而久之,巡抚也从临时性的职位,变成了常设,变成了如今各地安排巡抚主导的局面。

结果就导致行政机构上叠楼架屋,职能重叠混乱,所以他打算趁着革新辽东的机会,把辽东都司改成辽东省,各方面都彻底从山东脱离出来,将其发展壮大,保护京师东北方向的安全。

以前的辽东因为一直处于“军管”状态,半依托于山东,别说给朝廷提供赋税了,能让朝廷少投入一点军费,都得高呼万岁。

张居正也希望能够从辽东开始,全面丈量全国的土地。

考虑到高拱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还得花上几年时间,短期内没有入京复阁的可能,张居正才不再纠结此事。

当朱文科回京之后,小皇帝顺势同意了各部落首领的建寺申请。

只不过想要得到佛像、佛经,邀请更多的大德高僧,各部落都得掏钱,朝廷可不会花费这笔银子。

李太后崇佛,就没少给佛寺花钱。

限于如今的身份,朱翊钧作为儿子,不方便劝阻,只得通过暗示,让文臣们多多上疏,才让李太后收敛了一些。

但是遍布京师的佛寺,已经成为了他的眼中钉。

京师的土地寸土寸金,把寺庙拆除赶走,能多出多少发展空间?

涂满金粉的铜佛像,又能换成多少银钱?

更不用说佛寺往往还会经营信贷业务,放印子钱给地方百姓,占据许多耕田,不用缴纳赋税……

他成立佛伯乐,仅仅是为了假借了一层宗教外皮,方便融入外族,刺探情报,可没想过让这些落后的玩意再度兴起。

只不过如今有着李太后的庇护,朱翊钧暂时不想和她发生冲突,才没有妄动。

“王杲他们也该处理了。”

王杲、阿台等人被抓到之后,被火速送往京师。不过那时候正在过年,杀他太过晦气,便先关押在牢狱里,等待之后再处理。

如今收到女直部落的书信,朱翊钧便想起了此事,心里思考一阵后,决定无需等到秋后,当下就要动手。

“传朕旨意,把他们凌迟处死,趁着春耕还没开始,正好埋进土里当肥料!”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