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洪武立国始,大明就实行卫所制度。军户平时在卫所屯田,战时应召入伍组成军队。

然而,两百多年过去,随着卫所制度日渐废驰,卫所军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弱。

嘉靖之后,朝廷便越来越依赖募兵制抗击外敌,或者平息全国各地的叛乱。

既然朝廷在民户中募兵,自然要给予优厚的待遇。

按崇祯十年的规矩,初募士兵要先给一笔安家费,约白银3~5两;步兵月饷1~1.5两,优免徭役二人。

若战事稍缓,不需要那么多军队,还要按军职和军功,给被遣退的士兵一笔遣散费。

当然,随着全国烽烟四起,朝廷财源枯竭,募兵规矩也越来越混乱。招募时强行拉壮丁,军饷也不再按时发放。

至于遣散费,别开玩笑了。

若军阀们有钱,就不会遣散任何一个士兵,等到中军入不敷出,当然也给不出一分钱。

朱慈烺认为这是不对的。

若遇到不得不遣散士兵的情况,一定要给足好处,否则必然影响留下来的人。

定下“甩包袱”的方略之后,他先和武强知县郑君锡密谈了半天,又找到随军铁匠,用手来回比划了一番。

铁匠烧红土炉,叮叮当当地敲了一个早上,终于捣鼓出一大堆圆形铁片。

朱慈烺拿着那些铁片,召集全营的伤者,讲了强行军遇到的难处。

他用沉重的语气道:“大家都知道,咱们还有两百里要赶。到了德州,或许还有硬仗要打,或许还要继续颠沛流离。有些人伤得太重了,还有些人伤到了腿脚,这两天走得很辛苦。

本宫不忍……遣散费每人5两,轻伤加3两,重伤加5两;伍长加1两,什长加2两……”

他照着手中章程,将遣散费发放标准一一念完,然后环视一周,观察将士们的反应。

那些重伤员听完之后,眼神都有些黯淡落寞。

军情紧迫他们是知道的,再磨磨蹭蹭下去,估计再走十天,也走不完后面的两百里路。为了摆脱追击,留下伤员轻装赶路,是近卫营的唯一选择。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