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速死 第七十六章 摊丁入亩

作者:醉剑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08 15:13:25

三日后,武英殿。

空印案的风波似乎已经过去,应天城重新恢复了歌舞升平的模样,笼罩在城头多日的乌云在一场倾盆大雨后,彻底消散。

空气里充满了一股子清新味道,朱标便踏着微风进了武英殿。

“儿臣,拜见父皇!”

朱标行了礼抬头一看,就见朱元璋似笑非笑的说道:“你来得正好,瞧瞧户部新递上来的折子。”

朱标不明所以,拿起奏折翻阅一下,里面奏报的是黄册在山东,江西推进受阻一事,颜希哲觉得当地官员办事不力,让朱元璋派个敢于办事的官员过去。

“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见朱标看完奏折了,朱元璋玩味的问道。

三天,不过才三天时间,那些被杨帆得罪的官员就忍不住,要对杨帆发起报复。

颜希哲这折子虽然明面上没有推荐杨帆,但实际上满朝文武,敢于跳山东那个大坑的,恐怕除了杨帆就没有其他人了。

“父皇,这颜希哲显然是想让父皇派杨帆去山东,督查推进黄册一事,万万不可!”

黄册在山东、江西编写遇阻的事情,朱标知道。

不过朱标认为要对付山东孔家与江西张家,需徐徐图之,不可过度激化矛盾。

若杨帆到了山东,以他的脾气秉性,定会与孔家爆发激烈冲突,山东那地界可不像京城,得罪了孔家,杨帆恐怕是凶多吉少,这群读书人的手段真是狠呀!杀人不见血!

朱元璋冷着脸,说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们连十日都等不得。”

顿了顿,他又说道:“不过黄册编写事关大明的将来,后续咱要推行的里甲制度,也以此为基础,此事宜快不宜慢,而除了杨帆,恐怕没人能办得下来。”

闻言,朱标顿时变了脸色,连忙说道:“父皇,孔家扎根在齐鲁之地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就连山东省的布政使司都不得不给孔家几分面子,派杨帆去山东,无异于入虎穴龙潭,请父皇三思!”

朱元璋放下御笔,反问朱标道:“满朝文武之中,要么是明哲保身不愿意得罪孔家,要么是与那边有利益纠葛,不派杨帆去,咱去哪里找一个办实事,敢打敢拼的人做干呢?”

杨帆就是一个孤臣,没有利益纠葛,也没有什么过命要好的友人,他去山东,才可毫无顾忌大刀阔斧地推行编写黄册。

朱标犯了难,他喃喃道:“儿臣的确想不出一个比杨帆更好的人选,可儿臣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走进火坑!”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语气稍稍缓和,道:“标儿啊,既然你一定要反对,不如将杨帆招来,咱问问他,听一听他的意见!”

传旨的太监云奇到亲军都尉府的大牢的时候,值守的牢头儿快步迎上来。

第一句话就是:“云奇公公来了?公公请随我来,杨大人正在牢房里读书。”

得!

云奇自己都觉得离谱,他这一年多往监牢跑的次数,比前半辈子加起来都多,多到这亲军都尉府的牢头儿都记住他了。

一回生二回熟,云奇站在牢房外,道:“小杨大人,陛下有旨意,要你即刻入宫。”

杨帆也没耽搁,随着云奇进了宫,在武英殿内,拜见朱皇帝与朱标。

朱元璋负手而立,对杨帆道:“杨帆,咱有一件差事需要人去办,户部尚书颜希哲称山东推行编写黄册不顺,推举你前往山东为钦差,督办黄册编写事宜,你意下如何?”

朱元璋没说颜希哲的折子上并没有提杨帆的名字,而是直接说他推荐的杨帆,显然是想着给颜希哲上波眼药,这就是帝王心术。

哎哟?

杨帆眼珠子一亮,他今天正琢磨,那群文官要用什么办法报复他,这不就来了?

山东历来是财政重地,人口极多,元末乱世,山东人口减少了不少,不过那些减少的人口到底是死了,还是被人隐藏了呢,这就不得而知。

但如今朝廷推行黄册编写,这黄册一编写,就动了山东地方士绅豪强的命根子,特别是那边还有个更难搞的曲阜孔,推行缓慢很正常。

杨帆心中暗笑,那群文官行军打仗不行,对自己下死手,杀人不见血倒是一把好手。

朱标轻轻咳嗽了一声,提醒杨帆道:“杨先生,山东那边情况有些复杂,恐有危险,你若去了恐怕有性命之危,你可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中了某些人的‘借刀杀人’之计。”

朱标将话说得这般明白,但杨帆并未退缩,他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朝廷编纂黄册,此乃国家大事,此事我不去难道别人去了就好办?既然谁去了都要冒险,就从我杨帆开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杨帆这一通慷慨激昂的陈词,令朱元璋、朱标都愣住了,朱元璋凝视着杨帆片刻,吐出三个字:“好小子!”

朱元璋从杨帆的身上看到了过往自己的影子,不怕死,不怕难,一往无前的勇气!

朱标的眼眶微红,杨帆对大明与百姓的忠勇,今日朱标再一次领会到了。

此等良臣,哪里去找?

趁热打铁,杨帆连忙说道:“请陛下恩准臣赶赴山东,若差事办不成,臣便是死在山东,也绝对不离开!”

朱元璋望着杨帆坚毅的神情,情绪复杂。

他现在反而开始犹豫了,这样的一个臣子,待他百年之后,定是朱标的左膀右臂。

有杨帆在,大明至少未来至少几十年不会出问题,当真要派他去冒险?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整理思绪。

杨帆之忠勇,在文武百官中找不到第二个,他这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性格,正是朱元璋所看重的。

不过……

杨帆轻易地上了颜希哲等人的当,令朱元璋有了犹豫,害怕山东之行葬送了杨帆。

朱皇帝怎么不说话?

杨帆方才一番慷慨激昂地陈词,将朱标的眼圈都说红了,朱老板不该没有反应啊?

杨帆正疑惑,就听朱元璋说道:“杨帆啊,刚才太子已经说了,山东形势复杂,你不担心……”

朱元璋在犹豫,杨帆的表现朱元璋看在眼里,且越发看重。

刚正不阿、为国为民,正如杨帆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他是知行合一的。

这柄快刀未来要握在朱标的手中,助朱标慑服骄兵悍将,压制文官朋党。

在这快刀未完全成长起来之前,派他去京城之外,若是断了该怎么办?

山东与江西两地推行黄册受阻,朱皇帝也知道。

不过在江西那边,朱皇帝并没有放在眼里,龙虎山再怎么闹腾,也不可能明目张胆地与朝廷作对。

张天师就算振臂一呼,天下的道士不可能跟着他一起造反,他又不是张角。

江西那边只需要找个强势的官员过去,以霹雳手段,很快能搞定。

山东就麻烦了。

孔家在整个儒家的影响力,比他这个皇帝还要强大。

别看朱元璋成了君王,其实他心里也明白,天下的读书人,有许多看不上他这个泥腿子出身的皇帝。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那群读书人的眼中,士大夫永远高高在上,就是你朱皇帝,也不可能让我们读书人低头!

这就是杨帆让三百多的正印官副手“戴枷理政”,引得百官愤恨的原因。

杨帆点了点头,正色道:“陛下,臣对山东的一切,已经有了十足的心理准备,陛下您不也知道,除了我之外,谁过去,结果不会有什么不同,才召见臣来的吗?”

朱标焦急地看向朱元璋,就见朱元璋来回踱步走了两圈,道:“此事容咱想一想……”

哎!杨帆急了!

他怎么可能放弃这等作死的机会?天下的读书人都盼着他死,那孔家可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

而且孔家那些狗屁倒灶的事,不知道有多少,他杨帆过去,绝对会和孔家对上,到时候岂有不死的道理?

将心一横,杨帆决定加一把火,他从衣袖中取出一本奏折,道:“陛下!臣有关于土地税收改制之法,欲献给陛下,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微微一怔,云奇适时地小跑过来,将奏折呈递给朱元璋。

奏折打开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杨帆所写,在最开头的位置写着四个大字——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

这一个制度要到几百年后的大清雍正时期才会出现,其意义就在于减轻了没有土地的百姓,还有土地较少的百姓的负担。

在摊丁入亩实施以前,这百姓缴纳的赋税,即“人头税”,你有几个人就要缴纳几个人的赋税。

这种税收制度最为吊诡之处在于,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强,缴纳的赋税有可能与贫苦人家一样多。

如一个地主家中有五口人,那么缴纳赋税的时候,就按照五口人来缴纳。

为地主家种地的百姓没有土地,家中也有五口人,那么年末缴纳赋税,也得按照五口人来缴纳。

摊丁入亩解放了没有土地,土地较少的农民的负担,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质变,同时,赋税规则的简化,也减少了官府任意加税收的可能。

“这‘摊丁入亩’的法子,是你想出来的?”

朱元璋眼睛都离不开那奏折了,上面所写的“摊丁入亩”之法,比他现行的税收政策要高明太多。

孰优孰劣,以朱皇帝的眼光立刻就能分辨。

杨帆道:“上次朝会回来之后,臣就一直在草拟这‘摊丁入亩’之法,我大明财政仅仅有‘奏销之法’还不够,奏销法在于制衡官员,而新的‘摊丁入亩’之法,才是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

杨帆颇有些得意,说道:“陛下,要施行‘摊丁入亩’之法,编纂黄册绝对不能马虎,此事事关大明的未来,臣愿意亲自去山东一趟,不将差事办好,臣绝对不会来,请陛下恩准!”

朱皇帝看着杨帆,是越看越喜欢。

摊丁入亩这个政策直接打开了朱元璋对于税收制度的大门。

有些事情办法就是那样,千百年来的办法一直延续下去,谁都想不到新的路子。

而杨帆提出了一条新路子之后,朱元璋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与好处。

他没想到,税收还能这么干!

他更没有想到,杨帆在财政领域有这种才能,杨帆简直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全才!

可是……

朱皇帝越发犯难,他现在彻底舍不得杨帆去跳山东的大火坑了,如此人才去冒险,一旦有闪失朱元璋得心疼死。

朱元璋眉头紧锁,道:“山东之行责任重大,咱要再考虑考虑,杨帆,你先回亲军都尉府当差吧,牢狱就不必继续住了。”

杨帆根本不关心住不住监牢,他急声说道:“陛下!臣绝不惧怕任何危险,而且此政策是我提出来的,但还没经过试验,臣去山东正好以山东之地做试点,请陛下恩准!”

杨帆很郁闷,他的杀手锏“摊丁入亩”都拿出来了,朱皇帝的态度怎么更犹豫了?

闻言,朱元璋却没有回话,反而用手敲击着桌案,显然是思索其中的利弊。

“陛下……”见此情景,杨帆还想说啥争取一下,朱元璋却挥了挥手,示意他离开。

对此,杨帆也很是无奈,只得转身离去。

待杨帆走远后,朱标方轻声说道:“父皇,杨先生乃国之栋梁,往山东督查黄册编写一事,还请父皇三思。”他看得出来朱元璋在犹豫,所以没有多说,仅仅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已。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

坤宁宫中,马皇后亲自下厨做了几道菜,换了往日,朱元璋肯定会食欲大开。

可今晚朱元璋吃饭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面前的热汤都凉了,还未喝下几口。

马皇后与朱元璋几十年的夫妻,焉能察觉不出枕边人的异状?她好奇地问道:“重八,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打你来就魂不守舍的。”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道:“妹子,咱犯难呢,户部尚书颜希哲上书,说黄册编写在山东江西推进缓慢,希望朝廷再派个人过去督察。”

“这不简单吗?你再派个人过去……”还没说完,马皇后就反应了过来,道:“他们是想让你派杨帆那孩子过去?”

“不错,虽然颜希哲的折子上没有明说,但意思就是如此,所以咱才愁啊!黄册编写事关大明江山,若是在山东、江西没能推行下去,其余各省估计也会有样学样,到时候这黄册编写恐怕就成了笑话。”

朱元璋放下手里的筷子,眉头紧锁,继续道:“可这杨帆是咱留给标儿的人才,但他眼睛里揉不进沙子,若是派去山东,不知道会惹出什么祸事来呢!

而且今日,他进宫还给咱上书了一种名为‘摊丁入亩’的税收之法,确实是极好,若能在全国实施,我大明百姓就有福了。”随即,他大概向马皇后讲诉述了一下何为摊丁入亩。

“地多的多收税,地少的少收税,无地的不收税,这的确是个极好的办法,杨帆这孩子果真有大才。”马皇后很是肯定了摊丁入亩这个政策。

“正是因此,咱才愁呀!这种大才,等咱百年之后,必定是标儿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孤臣,满朝文武都被他得罪了个遍,咱也不必担心他对标儿不利。”

马皇后何等聪慧,她一听就将朱元璋的心思猜了个**不离十,道:“所以你不想让他去山东冒险,想让他留在京城?”

“孔家在山东的势力盘根错节,在曲阜更可以说是土皇帝,咱的话估摸着都没孔家好使,以杨帆的性格,去了山东,绝对会和孔家对上,到时候……”朱元璋虽然没有明说,但马皇后显然听懂了他的意思。

“既然如此,那更应该派杨帆过去!”马皇后淡笑道。

闻言,朱元璋不明所以,妹子平时不是很照顾杨帆吗?怎么会想着让他去送死。

似乎看出了朱元璋眼里的疑惑,马皇后解释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杨帆虽有宰相之才,但这些年都在京城当官,对于地方上的事,知之甚少,这次正好趁此机会去地方上历练一番。”

“妹子说得不错,的确是该让他去地方上历练一下。”朱元璋点了点头,显然同意马皇后的看法。

“而且重八你是开国皇帝,从血海腥风里杀出来的,孔家的事你若不处理,难道留给标儿吗?你觉得标儿能够办得了孔家?或者真的要让这曲阜成为孔家的国中之国吗?”

知子莫若母,朱标将来承袭皇位,会是一位仁君,一位优秀的守成之君,但他师从宋濂等儒家子弟,若是要让朱标对孔家动手,那是根本不可能,所以要想解决孔家之事,只能是朱老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曲阜是大明的曲阜,绝不是孔家的。”朱元璋摇了摇头,斩钉截铁的说道。

“那不就对了,正好让杨帆那孩子去试试这孔家的水有多深,而且他莫非忘了他那一身武艺,寻常几个人恐怕都不是他的对手,若你实在担心他的安危,大可以派个信得过的人,多带些兵将相随。”

“妹子所言有理!”朱元璋点了点头,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马皇后又重新为朱元璋盛了一碗汤,笑道:“快吃饭吧,一会儿都凉了。”

没有了心事,朱元璋食欲大开,坤宁宫中笑声不断。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