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张良的讲述,韩非摇了摇头。
“子房,实际上,这个问题中有一个关键的点值得商榷。
那就是郑国并没有”衰落“,而是回到了它本来就应该有的位置上。
郑庄公对于郑国最大的贡献,是他实际上凭借自己个人的出众才华和微操,将原本就先天不足的郑国带到了一个它不该有的高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从几个点来分析。
先看一个要素是建国时间,春秋时代的三大强国齐、楚、晋,其建国时间都在西周王朝正式建立的初期。
换言之也就是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整合自己封土内部的政治力量和资源为自身领域扩张和稳固统治所用。
反观郑国,它成立的时间已经在西周倒数第二个统治者周宣王时代,这也就意味着郑国本身是个统治法理薄弱,且内部矛盾重重尚未完全弥合的新兴国家。
在应对诸多强国的挑战时,郑国完全无法做到集中力量一致应对外界。
其次,是郑国所处的中原地区,在春秋时代是个连接各个诸侯国的中心点,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四战之地”。
在这种地方建立国家完全谈不上战略纵深和单向面敌的优势。
而上面说到的齐、楚、晋,一个靠海,一个凭江,还有一个疆域内山脉纵横起伏不定,以春秋时代的军事技术即使能够击败这三个国家,彻底征服他们也非常困难。
这种地利基本上就注定了,郑国要面对时时刻刻都能够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压力,保障国家的完整和实力极其困难。
第三,是郑庄公本身在继承人处理上的问题。
庄公虽然通过“繻葛之战”击溃了周天子,将其对郑国的遏制降到最低。
但在这份”打破礼法“之外,庄公依然是个恪守周礼的传统地方诸侯。
思索再三他还是将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公子忽。
但公子忽因为其母出身于小国的问题,所以根本得不到国内有力卿大夫的支持,最终引起了郑国公族对国君之位的争夺。
这场内乱严重削弱了郑庄公打下的基础,使得本来有机会称霸的郑国回归到了郑庄公上台前的混乱国势。
所以我说,郑国的衰弱,并不是从郑庄公的死开始的,而是从郑国的诞生开始的。
它的地理位置、国际环境决定了郑国发展的上限,也决定了只要有一代君王没有谨慎在诸国间游走,就会很容易走向失败。
除非是想魏文侯,魏武侯这样连续出现英明的君主,才有做大的可能。
所以郑国的衰落,不在郑庄公后,而在郑庄公之前。”
听着韩非的分析,张良点了点头:“没错,是这样的。只不过,韩兄,我想你忽略了一个人。”
韩非诧异的看了张良一眼:“子房,你是说......”
张良认真的点了点头:“不错,就是郑庄公的母亲。”
“郑庄公的母亲?听起来有点意思,子房,你不妨说来听听。”
韩非笑着收起了面前的资料。
“好的,韩兄。
我们之前说过,周武王立国后,开始大肆分封。
而一直到西周周宣王时期,郑国才被封为在镐京附近(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北)。
这个时期,西周国力已经日落西山了。
因为大片土地在西周初期都已经被天子分封了,所以封国比较晚的郑国地盘很小,没有战略纵深。
作为周幽王的叔叔,郑国开国君主郑桓公同时在镐京担任西周司徒,属于三公九卿中的三公之一(相当于后世副总理到总理级别的高官),掌管天下土地。
作为郑国的一把手,郑桓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王公贵族,荣华富贵。
不幸的是这个金汤匙含的似乎不太牢。
君一代、创一代往往都是焦虑的,因为经历过拼出一片天、经历过从无到有,“我得活下去”的不安全感永远都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
作为一个诸侯国的一把手,郑桓公敏锐的察觉出西周这棵大树垂垂老矣,非常没有安全感。
郑桓公注定过不了小富即安的生活,每天上班时思考的最多的就是为子孙后代谋求更长久安稳的路。
有一天,郑桓公和掌管王室典籍的好友太史伯聊到这个困扰许久的问题:天下现在不稳定,我想迁国,怎么才能让郑国高枕无忧?
太史伯给出了一个答案:只有成周(西周的陪都,河南洛阳)东边那块土地是最安全的。
那地方王室军力能够辐射,可以保护它免受他国战乱,现在它属于东虢国(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河南新密东南)势力范围,虢、郐二国的国君治国理政能力较差、群众基础不牢靠。
你现在是王室的司徒,又是周天子的叔叔,口碑好、威望高。
利用天子哥哥、司徒的双重身份,请求虢、郐二国分献城池给你立足,他们不敢得罪你,应该买账。
之后你再徐徐图之,操作空间应该很大。
郑桓公听的半信半疑,继续问到南方、北方其它区域是否有更合适的地方?
太史伯接着分析了一通国际形势:普天天之下,北边的晋国、南边的楚国、东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这些诸侯国先祖有功于周朝,要么在封地经营数百年根基深厚,要么地势险阻。
现在如果西周王室衰落,这些诸侯无疑是挣脱了锁妖塔的束缚,必将扩张势力,那么东齐、西秦、北晋、南楚这四个诸侯国应该会快速崛起,大量吞并附近的土地。所以东南西北这四个区域都不能去,只有成周以东这块地安全。
郑桓公是行动派,对太史伯高屋建瓴的分析非常认可,并立即着手准备将郑国东迁。
事实证明,郑桓公雷厉风行的风格,拯救了他的子嗣家眷。
那年,郑桓公向周幽王请求东迁。
周幽王签字同意。
郑桓公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国借地,三公重金来买地,花钱买已经是客气的了。
虢郐二君权衡利弊后,各自乖乖献出五座城池。
加起来的这十座城池就是郑国在中原的立国之本,郑桓公立即把家眷内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