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19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作者:妙音0 分类:武侠仙侠 更新时间:2024-10-07 17:16:25

《楞严经》修学法要,常钦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八面,丁二、事修。

我们这一科,主要是讲到本经的修行篇。当我们从一个理论的学习,慢慢的提升到一个修行的时候,必须掌握两个重点:

第一、这一部经它所对治的是什么?

每一部经典,都是在破除我们身心的障碍,但是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实际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你的所观境,你所要破除的障碍是什么?

第二、你能对治的法门是什么?

你用什么方式来破除这个障碍。

本经所对治的,主要的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颠倒想]──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什么叫颠倒想呢?我们简单的说明:

就是:我们那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感受。如果是善业起现行,我们产生快乐的感受;如果是罪业起现行,我们产生痛苦的感受。但是这感受,没有什么对错的,只是个人的福报差别而已!感受再下一个阶段,就变成想象,就是从这个感受,它就产生很多的相状出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后在这个相状里面开始分别,到这里也没有太大的错误。

问题是:当我们在想象的时候,会启动我们无明的烦恼,就是攀缘心。

所以:当攀缘心跟想象结合的时候,问题就很复杂了;因为它会把这个想象,对于我们所想象的相状,产生坚固的执取,就是心有所住。这个相状本来是变化的,那怎么会跑到我心中以后,变成是挥之不去呢?那就是开始起攀缘心了。

当攀缘心跟想象结合的时候,就变成一种颠倒想。

我们可以说:整个生命的痛苦,乃至于我们内心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都从这个地方开始。经典常常形容我们凡夫,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为什么?就是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颠倒想。整个问题点不在外境,就是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执取。所以古德一看到你起烦恼,他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否则你不可能起烦恼的,好端端的干嘛起烦恼呢?你就是心中有一个相状,你通不过去,你就执着那个相状,然后在那个地方攀缘、分别,弄到最后自己障碍自己: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们都是自己障碍自己的,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障碍你,你自己创造一个相状,然后在那个地方坚固的执取…起很多烦恼、造很多业…然后虚妄的,把你的来生创造出来。

《楞严经》的首楞严王三昧,它的根本思想,就是把那个颠倒想拔掉。应该怎么办呢?当然佛陀是有方法的,佛陀有方便力。本经当中佛陀开出两个方法,来消灭我们的颠倒想──第一个是理观,第二个事修。理观是一个正行,它的主要重点是理观,事修是一个助行。

理观的根本思想──

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其实这一句话,主要在[回光返照]。身为一个颠倒想…我们心中的颠倒想,它就是善于伪装、善于欺骗我们,所以颠倒想它最怕的就是回光返照这四个字,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把我弄得心有千千结,到底这样的颠倒想是从什么地方来?你一回光返照,答案就出来了——觅之了不可得!就是我们过去的业力,它是从空性中来,就是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只就是因缘的和合,虚妄有生,产生一个假相,然后我们就把它当真,然后就把它抓住,就不肯放,然后就在心中产生很多、很多的分别,根本没有实体。所以这个颠倒想一回光返照以后,你就知道,原来是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当我们在修《楞严经》遇到事情,你要有一个心理准备——不能反应太快了!

《楞严经》在修『首楞严三昧』,遇到事情不是马上处理事情,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处理问题方式。遇到事情---是先调整心态,是[把心带回家,你不要住上去!]我们遇到事情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心带回家,跟那个相状脱离。所以《楞严经》在处理人生的问题、处理你现实的问题,第一件事情就告诉你:你本来没有这个事情,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而已,你必须利用这个假相来历练──历事练心。这生命不是让你来受用的,从《楞严经》的角度---生命是让我们历练的。所以当你的心跟外境的假相脱离以后,你是以更超然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了。

我们现在很多佛弟子在修行,他不重视理观,完全就是念佛、持咒、拜佛事修。那么这样子会有什么问题呢?古德说,一个人不修理观,修道多辛苦啊!为什么呢?因为你面对的是你一个阿赖耶识啊,那还得了。你等于是用你短短几十年的功力,要跟你无量劫留下来的烦恼习气抗拒;阿赖耶识不是简单的东西,陀那微细识,习气如暴流。你看佛陀在形容阿赖耶识…多可怕的啊!你不修理观,你用你短短的念佛、持戒的事修,我跟你拼了,你不是它的对手。所以很多人修到最后他放弃了,他根本没办法去面对人生的障碍,他就是不想学佛,这就是你只有事修,而没有理观。

一个人不修理观——

你在整个生命当中,你永远处在被动!因为你不知道明天发生什么事,你不知道这个阿赖耶识明天要变现什么东西出来,你根本不知道的。经典上说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是在形容这个不修理观的人,你就完全被业力主导;业力要你痛苦,你就得痛苦;业力要你快乐,你只好快乐。所以一个人不修理观,你完全活在过去,你非常被动的。

当你正念真如的时候——

你生命就转被动为主动,你跟因缘脱离。一个人跟因缘的假相脱离以后,人生对他来说,是——顺、逆皆方便;顺境有它的好处,给我们鼓励,逆境给我们动力。世间上没有好坏,就是你人生的过程,让你积集资粮、忏悔业障的一个历练的对象。但是有一个条件──你要把生命化被动为主动,你一定要正念真如,你一定要跟眼前的相状脱离,否则你做不到。

所以,当你修《楞严经》以后,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简单的讲:就是你生命本来是被动的,就转被动为主动,是这个意思。

当你慢慢、慢慢的…跟眼前的相状脱离之后,这个就是理观──从假入空。这个在前面二十五圆通,我们提出了七大的圆通,都是摄相归理──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那么到事修的时候又相反了,就开始从空出假,开始又面对事相因缘对治了。理观──是从相状里面出来;事修──又回到因缘假相,然后来处理问题、面对问题、化解问题。

总之,《楞严经》它的思考模式是两个:第一个、先离开你眼前的相状;第二个、又回到眼前的相状,来面对它、化解它。这两个思考──一个是从假入空,第二个从空出假。现在我们开始要利用人生的假相,来灭恶生善:

丁二、事修(分三:戊一、陈请。戊二、赞许。戊三、宣说)

事修──在这个事相的修行,本经讲到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持戒;第二个是诵咒。这都是有相状的。

戊一、陈请

我们看阿难尊者对佛陀的陈述,他的心情跟请法:

礼赞启请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引叙佛言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愿同菩萨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正请道场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这地方有四个小段,先看第一段──阿难尊者的陈述他的心情,以及他对法门的启请:

阿难尊者听完二十五圆通之后,他就在大众当中,起立合掌顶礼。这以下表示他内在的心境,他用八个字,来表达他听完二十五圆通的心境,说是:心迹圆明,悲欣交集。这八个字,道尽了阿难尊者的心情。

心迹圆明──心指的是他整个修学的目标,就是不生灭心—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什么是家呢?不是在外面,是在内心深处的一念的清净心。这个心指的是清净心,我们的家。迹就是回家的方法,他整个回光返照的一个方法,就是回家的道路,叫做迹。那么:不管是目标,不管是过程,阿难尊者可以说是了了分明,没有任何疑惑,所以叫做心迹圆明,可以说他对整个修学的理论方法,完全清楚了,所以他感到──悲欣交集啊!

为什么悲伤呢?悲昔日之未闻。说,为什么我过去就没有听到这样的一个真理,白白的受生死,白白的随烦恼而转呢?这是悲。第二个欣──他欣今日之开悟,现在听到这样的法门,虽然身心世界还有很多障碍,但是对未来却充满了光明,所以可以说是悲欣交集。

这里,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整个修学,应该没什么障碍,但是他为什么要请法呢?他讲出他的理由──说:阿难尊者为了要利益未来末法的众生,所以他必须求佛。他说:大悲世尊啊,我身为一个正法时代的佛弟子,对于整个成佛之道、整个修学的目标,乃至整个过程的理观,是完全清楚没有疑惑了,但是末法众生是有问题的。

这一段,蕅益大师批注上说:正法、像法时代,要消灭颠倒想只要理观就够了。所以这个事修是针对谁呢?就是针对我们这些末法业障凡夫;我们的烦恼特别重,外在环境的刺激也特别深,所以就必须除了理观之外,还要有一些事相的辅助,来破除障碍。这个法门它是有针对末法时代而请法;换句话说,当机众没问题,但是为了以后的众生,阿难尊者慈悲来请法。他为什么要请法呢?这以下说明:我为什么要为末世众生请法呢?因为我经常听闻如来的开示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说是度化众生有两种心态:第一个,菩萨因地的发心,菩萨自己还没有度脱圆满,但是他就先发心度化众生,这个是菩萨发心。第二个,是你自己觉悟圆满了,然后再来度化众生,这个如来应世。

所以,菩萨度化众生有两种,一种是悲增上,一种是智增上;悲增上的人,是属于菩萨发心,自己还没有成就,但是他愿意跟大家一起成长,这是菩萨发心。第二种人是属于如来应世,他必须自己先走过去,自己先解脱了,他才会去帮助别人。那么,阿难尊者到底是属于哪一种呢?他说他自己是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是属于悲增上。说:我虽然现在还活在颠倒想,但是我已经知道整个出离颠倒想的方法,(他还没有完全得度,因为这时候他是圆教初信,只就是断了三界的见惑,无量无边的思惑烦恼都没有消灭的),但是他就有一种愿望,要度化末法时代一切众生,这可以看得出来是悲增上。

为什么就一定要针对末法众生呢?阿难尊者举出他的道理说:世尊啊!此诸众生;这个此指的是末法众生。末法众生有两个障碍,这地方提出其中一种──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我们的修学:如果我们是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当你听到法门,你很快的就把这个药吃下去,你的病就好。但是到了末法时代,佛陀开出药方以后,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不是吃药就可以好了,没那么简单。为什么呢?

第一、魔强法弱: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外在色声香味触法特别染污的力量;这个魔不是说魔王,这个魔是诱惑的力量特别强,而你能够听闻正法的时间特别短,你一天二十四小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放逸;大部分的时间,都受到整个众生的共业──六尘的牵引;只有偶尔极少数的时间来吃药—听闻佛法。所以说,在你生命当中,听法的时间少,那么受到诱惑干扰的时间多,就产生一种善根的退化。即便你过去善根深厚,但是你也是受到环境的干扰,因为你离不开众生的共业,不可能说,我到一个荒岛去住。不可能!所以你面对的是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

第二、去佛久远:即便你有心要修学佛法,但是你也很难遇到一个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因为邪师说法,就像恒河沙这么多。

在这种障碍情况之下——

你那个明了的心,有善根、也有烦恼,到了末法时代,想要收摄其心,成就大乘的三昧,你就必须要有一个保护的措施了,不是只有佛陀开药就好,你心中要有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做什么呢?有两个目的:

第一、远诸魔事:这里有内在的魔事跟外在的魔事,远离内、外的魔事。

第二、使令我们菩提心能够坚固而不退转。

我们这一念心──到了末法时代,佛陀已经不在了,很多善知识也不在了,法的力量也薄弱了,佛、法、僧三宝都薄弱了。但是我们可以有善根啊!我们想要进步啊!想要增上啊!那怎么办呢?你除了理观以外,你心中必须有一个道场。

道场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场呢?古时候农村社会,这个稻米收割以后,收割以后不能马上去壳,因为它潮湿的,你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场,一个很空旷的场地,把它晒干、过滤,然后才能够去壳转成稻米。那么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佛陀把法门开出来了、这个法药开出来了,我们要吃药的过程当中,必须有个道场。

什么是道场呢?就是持戒跟诵咒这两个。持戒──是破除我们内在的障碍,破除我们无始的烦恼障;诵咒──是破除外障、就是鬼神障。这两个障碍。就是透过持戒跟诵咒,来远诸魔事,来成就菩提心的不退转,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要修事修?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把这个理由说出来。以下这四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表白的赞许:

戊二、赞许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前面四段,阿难尊者陈述他自己的修学心得,也为末法时代请法,佛陀对于这样的一个态度是怎么样的心态呢?佛陀说:善哉!善哉!赞叹阿难尊者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正如你所问的安立道场,以这样的一个持戒的功德力,跟持咒的一个功德力,这两种力量来救护末劫沉沦的众生,是有它的必要性。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佛陀就正式宣说──末法时代,当我们修理观的时候,第一个、产生魔障,你无始劫的冤亲债主不会同意的,这个是魔障。第二个、你心中产生理观,你开始回光返照,你就刺激你心中生出的烦恼,真妄交攻啊,你的烦恼也会障碍你。所以面临这内、外的魔障,应该怎么办呢?佛陀就讲到破障的方法:

戊三、宣说(分二:己一、明根本戒法。己二、明诵咒治习。)

这根本戒法是在对治内障,诵咒是对治外障。

己一、明根本戒法(分二:庚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庚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庚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佛陀先彰显在三无漏学当中,以持戒做根本,没有持戒就谈不上定慧,它有它的根本。

引律标宗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三学次第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陀在讲持戒之前,先把持戒跟止观的关系,戒定慧的相互关系,做一个说明,因为佛陀是先讲止观再讲持戒。为什么要讲持戒呢?佛陀把理由说出来:你应该经常听闻──我经常宣说这毗奈耶(毗奈耶翻成律,调伏的意思。)那么以这个律法来调伏我们的内心,这就是整个大乘的三决定义。

什么叫决定呢?就是一个不变的法则。佛陀的出世,面对很多差别的众生,他开出的方便会有所不同,但是原则是不能变的,就是戒、定、慧,这是一个三世诸佛共同的法则,是决定不可改变的。

这样的法则是什么呢?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首先以摄心为戒,这个地方是重点──

小乘的戒法是收摄身口;大乘佛法是直接摄心。

因为把这个戒摄住了,你才有可能会引生禅定,有禅定才开发智慧。这个就是成就无漏功德的三种的法门,依以此戒定慧而成就无漏的功德。

海公师父在解释这个摄心为戒的时候,他有这样的一个说明,他说:当我们在研究四种的戒法,以下《楞严经》的四种清净明诲,你一定要跟声闻戒拣别出来。他老人家说:

声闻戒是以事相为本──它偏重身、口二业的修学;因为声闻戒的重点在出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它是令正法久住。一个出家众的身口二业,必须让居士产生恭敬心,所以它是一个事相戒。

大乘佛法的戒法不同──它是一个心地戒,他先有心中的止观,然后才付诸行动的。

我们可以这样讲:

声闻戒的修持——戒、定、慧是由外而内,他先收摄身口,然后慢慢慢慢再收摄内心。声闻戒持戒的重点是从外面持进来的,先调伏身口然后再调伏内心。

菩萨戒法──你一定要安住菩萨种性,你才有资格受菩萨戒。什么叫菩萨种性呢?菩提心,空正见!空正见就是前面说的正念真如。所以菩萨戒是由内而外,它是先有理观的正行,然后再带动这个菩萨的戒法,这叫摄心为戒,是这样解释的,它直接收摄内心。它是先从本来无一物的理观当中,然后再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是这种态度的。你要懂得摄心为戒这四个字,后面的戒法,你就懂得它跟声闻戒差别在哪里。

庚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分二:辛一、牒征。辛二、详示。)

正式说明杀盗淫妄四重戒,来彰显无漏戒法的修学内涵。

辛一、牒征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前面讲到摄心为戒,什么叫摄心为戒呢?这个戒法的内涵,到底跟声闻戒有什么差别呢?提出这个问题。佛陀等于是自问自答,先一个征问,再详细的回答:

辛二、详示(分四:壬一、淫戒。壬二、杀戒。壬三、盗戒。壬四、大妄语戒。)

壬一、淫戒

首先看淫戒,经文比较长,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

持戒功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里,就正式把摄心为戒的道理讲出来──我们看第一段,先把持戒的功德相,它的标准标出来。说:假设在凡夫世界的六道众生当中,你能够做到其心不淫,则不随其三界生死的相续。

淫戒的重点是在[其心不淫]——

什么叫其心不淫呢?它的意思:不是说你在佛堂拜佛,在那个地方静坐持咒,然后你都没有起烦恼,不是这个意思。你这样叫缘缺不生,不是其心不淫。应该是说:当你这个明了的心,受到外境刺激的时候,生起了淫欲的念头,而你能够产生一个对治的力量,那个对治的力量被你栽培起来,你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甚至于是一个调伏的力量,这个就是其心不淫。

这个地方,也并不是说你完全没有淫欲心,完全没淫欲心,你就是圣人,那制这个戒对你就没有帮助,这个地方是针对末法凡夫众生来制的。就是说:你有烦恼,但是你开始抗拒烦恼、调伏烦恼,走上了菩提的正道,这个叫做其心不淫。

后面的经文就在发明这个思想,读完后文你就知道什么叫其心不淫。这里,先讲出一个正面的功德,以下再讲到反面的过失:

说:你修大乘的真如三昧,你的目标是要出离三界,但是假设一个人,他对淫欲的心不加以对治,不加以对治就等于放纵,(就两种情况──你不是加以对治,就是放纵),那么三界的生死是不可能出离的。这个人,对于淫欲的念头,一再的放纵,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修行人,所以他就会有什么功德力呢?多智,他有很多、多闻的智慧。(这个地方应该只有闻慧,没有思慧)。第二个他有少分的禅定,这里指的是欲界定…九心住;因为初禅不可能有淫欲的烦恼。欲界定,就是少分的禅定。这个人他应该有福德力──有多闻的智慧、有少分的禅定,但是他内心当中──不断淫,对于淫欲的烦恼,采取放纵的态度。这样…他淫欲的烦恼,经过他的智慧、禅定两种资粮的加持,结果是必落魔道。

魔道的根本,就是以淫欲心为根本,它的浅深分出三品:

(一)上品魔王──魔王有三个特色,第一个淫欲炽盛,他的淫欲心特别重。第二个福报广大,这个人在人世间做了很多慈善事业,福报很大。第三个心灵特别的灵巧,他有一些小聪明的,这种人就做魔王。

(二)中品的魔民──这个是男众的魔民,魔王的眷属。

(三)下品的──变成一个女众的魔女。不管是魔王、魔民、魔女,他们都有很多、很多的徒众,就是有很多的魔子、魔孙;那么他们内心,是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各各谓自己已经成就无上道。

一个人为什么堕入魔道呢?

不是说他今天犯了淫欲的烦恼,就堕入魔道,不是这个意思。一个人他是破见——邪知邪见──他自己认为:放纵淫欲可以成就无上道。我们解释一下:

在大乘佛法的因缘观里面,破戒你还有救。你烦恼很重,抗拒不了你的烦恼、抗拒不了外在的诱惑,你犯了罪,但是你起增上惭愧,你这个人还有希望,因为你的菩提种性没有失掉。这些人为什么修到最后,他不是成就佛道,是成就魔道呢?破见——邪知邪见,以淫欲的烦恼做功德想。他想说:欸…淫欲并不障道啊,甚至于是对修道有帮助的。所以《楞严经》说:他是因地发心就错了,他是以淫欲为本,所以后文佛陀比喻说:你用沙想做饭,你煮不出饭来的。问题点在破见——邪知邪见。他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他自己还是生死凡夫,那么放纵自己的**,虽然修福修慧,而自认为成就无上道了。这样以淫欲为根本,最后的结果就是落入魔道;你用沙去煮东西,最后当然只有一个结果,就是热沙。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这段文是佛陀对末法时代的预言,佛陀在正法时代就预言末法时代会出现什么情况…说:在末法时代,这些魔子魔孙,就开始流行炽盛于世间了!为什么魔子魔孙在正法、像法不出来?因为他出来没有用啊,那个时候的善知识威德力强;在正法、像法时代,那些住持正法的善知识都是大威德力的,到末法时代,那些大威德善知识都走掉了,糟糕了!众生烦恼也特别重,善根也薄弱了,这时候魔子魔孙就有机可乘,开始出来活动啦!

这些魔子魔孙是怎么出来活动呢?第一个、讲到他自己的自受用。是怎么样呢?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他以身口意的淫欲,来当作一个修道的助行,他认为这个就是善知识,这对我有帮助的,邪知邪见的──以淫欲当功德想。那么,还不只这样子,他还去影响别人,令诸众生落爱见坑──他还把这个思想,透过文字、透过语言来传达,他说:行淫欲,不但不障碍圣道,还对你修学圣道是有帮助的,把众生拖入了爱欲的火坑,而失掉了菩提的善根。这个人本来是有善根的,因为跟错了善知识,结果呢,他过去的善根就隐没了,取而代之就不是善根了,是魔道邪恶的根生起了。

末法时代修学最严重的问题──你根本不知道哪一个是善知识。

末法时代是什么样呢?各说各话──也不知道谁讲的是对的,就是邪恶不分了。而且更多的是,魔的力量特别大,你看邪知邪见的人,道场盖得特别大、福报特别大,反而正知正见的人福报变少了,这个当然是不吉祥,这跟这正法、像法是完全相反。在正法时代,正知正见的善知识都是大威德的,到了末法时代颠倒了,邪知邪见的人福报大,正知正见的人没福报了,所以问题就很严重了。

所以佛陀教诫我们说──到了末法时代,一定要教诫这个世人,修学正念真如的时候,要先断淫心,一定要慢慢、慢慢的调伏心中的爱欲烦恼,这是先佛世尊,第一个决定清净的明诲。这决定,就是不可改变的,过去诸佛如此,现在诸佛如此,未来诸佛如此,这是成就清净功德的一个很明确的教诲。也就是: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一个重要根本,这件事情是没得商量的,是明确没有一点含糊笼统的教诲、非常明确的。我们看附表十一:对治心中爱取烦恼:

观身不净:

关于调伏爱欲的烦恼我们做一个说明:

爱欲的烦恼、贪爱的烦恼有两种:

第一个、贪爱自身,贪爱自身叫身见。

第二个、贪爱他人的色身,就变淫欲。

总而言之,都是从色身引起的,就是我们对色身产生颠倒,我们认为它是清净美妙的,就产生贪爱。所以佛陀在对治方面,告诉我们观身不净。看蕅益大师的颂文: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蕅益大师在发明我们色身的不净,从三段来说明,先看:

第一段、总标色身的缘起──

我们色身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地方讲到内因、外缘: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首先我们之所以来三界投胎,主要的亲因缘,就内因力,就是恩爱迷情。恩爱它的本质就是迷情,迷情就是恩爱,只因为粗、细的不同,比较粗显的叫恩爱,比较微细的叫迷情。

这个恩爱迷情不是指我们平常的恩爱迷情,是说:我们一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从一个明了心到昏昧心到闷绝,进入闷绝这个人就死掉了;死掉之后,下一剎那变中阴身。这个中阴身他离开了身体以后,他看到是一片黑暗,但是由于他过去的业力,他会在黑暗当中的某一个处所,看到一道的光明,在光明当中,会看到某一个男女,在做交媾的行为;这时候,他就动了一念的恩爱迷情;假设他是要做一个男众,他对这个女众…对母亲生恩爱迷情;假设他是投胎变成一个女众,他就对父亲动恩爱迷情。仁者心动嘛,仁者心动之后,就开始触动了生死的业力,就来投胎了。

投胎之后,一个生命体的结合,当然不能只有心法,它肯定要有一个色法来做依止,生命体要有色、心的和合。前面讲心法,这以下讲色法:四大缘生──它是揽四大为因缘才能够受生。这个四大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父精母血,他动了恩爱迷情之后,他的心,就投入到父精母血的色法当中,色、心和合,就把他的色身,虚妄的创造出来了。

这个在经典说是种子不净,我们的色身怎么洗,都洗不干净呢?因为他一开始就不干净,他整个色身的生起,就是一念染污的心,恩爱迷情跟染污的色法──父精母血的结合,这本质就是不净。这是一个总说,以下三段的别示:

一、外表相状的不净──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身体当中──父精母血的结合、跟恩爱迷情结合之后,他吸收很多的养分,滋养之后,身体慢慢的长大,然后身体里面就有很多的脓血屎尿不净物,在身体当中互相的参杂(交润就是参杂)。而且,他不是在身体里面哦,怎么样呢?臭秽常无尽──九孔流出不净:两个眼睛、两个鼻子、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大便处、小便处,九孔经常流出不净物。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经常洗身,就是这样子,因为它会不断的排出不干净的东西。这是外相,外表的不净。

二、内相的不净──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

这是往身体里面看──即便我们用衣服来装饰它,用很多的保养品来爱惜、保护它,但是其实我们的色身,只就是一个画囊盛粪。所以我们的色身,其实一层皮好看而已,就那一层皮,画上了眼睛、鼻子、嘴巴,但是里面呢,却是充满了种种的不净物。所以古人说:就像一个花瓶外面很好看,这个花瓶里面装了很多脓血屎尿,是这个意思──画囊盛粪。

这个画囊盛粪是这样子:就是说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的色身啊,除了烦恼以外,这还有业力的问题。所以忏公师父常说一个譬喻:你看猪看到猪,牠就觉得这个猪长得很丰满;这个蛇看到蛇,就觉得这个蛇,长得很有曲线美。它是有他的业力的,你跟他有业力的话,他怎么看你,就怎么好看,这是因为有这个业。

所以,我们想要从颠倒当中觉悟过来,说:欸!其实它只就是这一层皮,你把这皮剥开了,把这一层皮打开来看,里面全是脓血交相润,从里到外,没有一个干净的东西。这是在讲生前,我们生命还在的时候,一种内外的不净。

三、死后的不净──[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

这个色身之所以能够相续,因为有内心的住持,等到死亡到来,你的神识离开了,这个色身就开始…颜色从红润变成苍白、变成青黑,然后慢慢、慢慢的膨胀,啵!破掉,流出很多的脓血,然后生出很多的虫,吃他的肉,最后变成白骨,最后连白骨也消失掉。所以一旦神离,当神识离开的时候啊,这个色身谁敢去靠近呢?

蕅益大师最后的结劝是──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我们一个修行人,不要把一个将烂而暂时还没有烂的骷髅,把它当作真啊!这个色身只是借假修真,你不要花太多精神、体力去经营这个色身,因为它总有一天是腐烂的…总有一天,不管你怎么弄,它会往老、病、死,往这个白骨的方向走,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我们前面在修学理观的时候,我们是无有少法可得。

因为:你在正念真如的时候,是离开色身的相状,心中离一切相,对不对?但是你从对治止观又回到色身,开始又安立一个相状,安立一个不净的相,用不净的相,来对治我们认为是清净的相。所以对治止观它是有相状的──以不净观来对治净颠倒,以无常观来对治常颠倒,它是有相状的,又开始产生一个相状,只是怎么样?一个逆向操作的相状。就是说:过去我们心中,住在我们色身的相状、或者住在你喜欢人的色身相状,开始分别他是很干净的、很美妙的、很可爱的,这个相状有很多的分别;那么现在佛陀告诉你,佛陀让你吃一道药进去,这个药,你吃进去之后──欸…他的心中,又产生一个逆向思考,不对!这个是不干净的、是腐臭的,是一个未烂的骷髅。

修理观的时候──是离一切名言分别的。

修假观的时候──你又带动了名言,用一种清净的名言,来对治你颠倒的名言。

你开始起名言──但是以如梦如幻的名言,来对治那个如梦如幻的颠倒,所以这个时候你又产生一个相状。在这个偈颂里面念一念: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你心中就出现相状了,那个不净相出来了。所以说:对治止观是以名言对治名言,以清净的名言对治染污、颠倒的名言,在事修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休息十五分钟再来说明。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