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第七二四章 元亨利贞 (上)

作者:三戒大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12:48:01

第七二四章元亨利贞上

沈默在首辅值房中。翻看着各省呈奏上来的奏章,这还是他第一次站在帝国治理者的高度上,俯瞰大明的全景,几乎是本本叫苦连天,仿佛都是十万火急的大事件,哪一件不解决都有山河变色的危险,可全解决的话,朝廷又没这个能力,到底如何把这些事情分出轻重缓急,可把沈默给愁坏了,这才明白徐阶那些话的意思。

如果犹豫不决是一种美德沈默不禁自嘲道:那就让我继续美下去吧。于是他稳下神来,专心读那些奏章,等徐阶回来时,一个字都没拟。

对这个结果徐阶并不意外,微笑问他道:为何这么长时间,一个字都没批

学生不敢沈默嘴角挂起一丝苦笑,道:恐怕不跟着老师学习个三五年,学生是不敢烹这锅小鲜的。

没批好啊,徐阶笑笑道:你要是贸贸然就动手,老夫反而会怀疑自己的眼光说着敛起笑容道:这个不急,以后慢慢学。先来帮我参详下这个。便将袖中的纸片掏出来,轻轻搁在桌上。

这是沈默轻声问一句,他看到那纸片上有三道横杠,像是三,又长短一样。

徐阶缓缓道:我方才去求见,但皇上没见我,只把这个递出来了。停一下,他又道:据说皇上卜卦来着。

沈默马上明白这三根横杠是什么了正是卦象中的三根阳爻,不由轻声道:乾卦。

嗯,徐阶点点头道:你觉着皇上会是个什么意思

乾卦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沈默沉吟片刻,轻声道:皇上的意思应该不差。

呵呵徐阶意义不明的笑笑,轻点一下那卦象道:乾,元亨利贞。你说这个贞字是不是指胡宗宪胡宗宪字汝贞,显然在回来的路上,徐阶已经反复琢磨过,且有所得了。

沈默心说,您老这辈子琢磨圣意,都快走火入魔了,怎么比我还爱猜谜呢但他也乐得徐阶望这方向想,便顺着说道:老师这一说,学生倒有些茅塞顿开了您看,元指天;亨指通达;利指有利,意思是不是说,天意有利于胡宗宪呢

徐阶一点不觉着沈默在瞎掰,因为这套路十分符合皇帝的思维方式。至少他可以确定,在看到这个卦象后,皇帝八成会如是想。便捻须慢慢叹道:看来胡宗宪命不该绝啊。

老师说的是沈默如孩童般洗耳恭听,还积极发言道:贞者,节也,皇上应该也想让胡汝贞保持晚节。便又压低声音道:他毕竟是皇上仰仗多年的大将,若是凭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便身败名裂,皇上难免会落下宋高宗那样的恶名。

这话其实是带刺的,要是把嘉靖比作宋高宗,那徐阶岂不成了秦桧徐阁老一阵老脸微红,只好微微点头道:拙言啊,既然天不绝他,你可要让他珍惜这次机会啊。

学生虽然也没什么好办法,但沈默还是咬牙道:自会尽力的。

这样吧。徐阶沉吟半晌道:东南战事已近尾声,皇上其实早有撤销六省总督衙门的意思,这几天我便会请明旨降下,命其返朝担任要职,如何没等沈默回答,徐阁老自个先在那感叹道:这已经是朝廷能接受的极限了。

沈默知道,让胡宗宪回来担任所谓的要职,不过是给他一个过渡而已。好让一切显得不那么突兀,照顾一下他的自尊心吗,将反弹控制在最低限。

但徐阶已经把话说死了,沈默再争取,也不过是自讨没趣而已,只能闷闷的闭上嘴。

你回去准备准备,把手头的差事交代一下,徐阶不容商量道:过几日拟定了圣旨后,你辛苦一趟,去江南传旨吧。

抛出两人的关系不说,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传旨,已经表明了朝廷的态度无比郑重,如果还不识相,真得不要在官场上混了。

遵命一旦徐阁老不跟他讲民主,沈默也只有听命一途。

见他表情郁郁,徐阶轻叹口气,放缓语气道:好好跟他谈谈,告诉他朝廷的态度,像他这样的功臣,不管做过什么错事,只要能回头是岸,朝廷会既往不咎,给他个体面收场的。

沈默默默点头道:我知道了

把手头的差事交代一下,徐阶起身相送道:圣旨也就在这两天下来。说着拍拍他的后背道:去吧。

默轻声道。

~~~~~~~~~~~~~~~~~~~~~~~~~~~~~~~~~~~~~~~~~~~~~~~~

心事重重的离开了西苑,沈默坐在轿子里,一阵阵气闷,便掀开轿帘,傍晚那冷冽的空气便直灌进来,这才感到振奋一些。但面上的表情,仍然十分严峻,现在身边没别人,他也不用掩饰内心的沮丧并不是为胡宗宪难过,而是为东南日后的局势担忧。

沈默与胡宗宪,虽算不上肝胆相照,但至少是惺惺相惜,互为臂助在抗倭大业上,沈默全力配合胡宗宪,能做的不能做的,该做的不该做的,他统统都做了;这些胡宗宪也看在眼里,明白他沈拙言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对沈默在东南的许多布置,从来睁一眼闭一眼,尤其是后期,在经济方针上,全盘接受沈默的意见陆续开放了上海泉州广州等五六个外贸港口,保护工商业自由发展,解除东南的户籍限制,大量吸收北方劳动力等等一系列开明的举措,在东南总督空前的权威下,有力的执行下去。使饱受战乱的江南大地,迅速恢复了生机。

那些因为抗倭而损失的财富,重新聚集起来;从上到下,各阶层的人们都充满了希望,可以说,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好的东西尚未孳生,江南眼看就要进入一个伟大的复兴年代了。

但这火热发生的一切,并不能让远在北京城的老爷们感到兴奋,他们只关注遭灾遇难,民不聊生的省份和地区。因为如果对这些地方听之任之,很可能会爆发危及社稷的灾难;而对于能过得下去的地方,他们却兴趣缺缺比较帝国君臣对江南倭乱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便知道此言不虚。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