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无力回天

李帆对左诗笑了笑,然后对同样红着眼睛的谷姿仙说:“仙儿,将小月扶到床上去休息吧!”

谷姿仙点点头,然后轻轻的将趴在床头睡着的虚夜月扶了出去。

李帆对左诗说:“诗儿,雯雯呢?”

左诗说:“留在武昌,没有过来。 ”

李帆说:“好了,诗儿,这次还是我不对!你就不要哭了。 ”

左诗把头低了下去,然后说:“夫君,我...”

李帆说:“不说了,你们连夜从武昌赶来,我现在也没有事了,你也去休息一下吧!这几个月,我一直没有陪在你们身边。 这下好了,时间是少不了了。 ”

李帆受伤的消息第一时间就传回了武昌,左诗她们立刻就乱了心神,当天就在封寒的保护下赶到了李帆暂时停留的开封。

李帆受伤之后,马和和风行烈商量之下,就让李帆暂时在附近唯一的大城市,开封疗伤。 并且迅速将消息传给了朱棣。

朱棣也是从武昌派去了最好的大夫,就算不怎么会用得上,也至少表示了自己的一片诚意。

马和没有过多的在此处停留,而是尽快集合兵力,完成对零星的李景隆残部的最后攻击。 在彻底将朱允炆的势力从河南境内清理出去之后就地休整,等待从武昌方面传来新的作战计划。

可以说,至此一场决定了大明走势地大战。 在历经大半年的时间之后,以朱允炆一方的完败告终,也断送了朱允炆和白芳华最后的一线希望。

就在李帆和家人享受大半年来首次的团聚的同时,处在惊恐之内的应天朝廷却是在消息传来之后没有一天地消停。

所有人都在推诿,要知道这种失败责任的承担着是不会有好下场地,虽然每个人都明白事到如今,只有数着天数过日子的地步了。 但是只要朱允炆和实际掌控朝政的天命教没有彻底垮台之前,依附其的人都要看人家的脸色生活。 否则等不到朱棣打过来。 命就让人家收走了。

而力主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的黄子澄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所有人地攻击目标。

不过,黄子澄也是一个明白人,他也知道如果唉李景隆的事情上纠缠下去,自己是万万没有好果子吃的,只有将矛盾点转移到别的地方,他才能有开脱的机会。

朱允炆在奉天殿朝会上,看着殿中这吵的不可开交的满朝文武。 一时间也是有些生气。 他“啪”的一声,一拍书案,大声说:“不要吵了,在这大殿之上吵吵闹闹地,成何体统!”

朱允炆虽然平时不怎么管事,但是毕竟是一朝天子,这一声怒喝还真有几分威风,殿上的这些人也是立刻闭上嘴。 重新站好了班序,看着这难得发次脾气的建文天子。

朱允炆刚才发火的时候,只是觉得胸口一股气憋的慌,但是现在满朝文武直盯盯的看着他地时候,他却没有了主意,不知道该怎么说。 只能求助似的望向了白芳华。

白芳华虽然没有任何正式的官职,但是满朝文武却明白她才是真正的决策者,听见朱允炆这么问了,也是望向了白芳华。

白芳华看了看站在自己对面的黄子澄,然后对朱允炆说:“皇上,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怎么样在朱棣大局来犯之前,加强应天的防御。 ”

朱允炆说:“白小姐所言极是,黄尚书,这件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黄子澄说:“启禀陛下,目前应天有护城军大约在十五万。 加上锦衣卫和禁卫军。 兵力在二十万上下。 不过大多数是从南方征调过来的,基本上没有作战经验。 ”

黄子澄的话说地已经很明白了。 就连朱允炆也明白自己地这些人对上朱棣是没有胜算的了,也是有些无助地看着白芳华。

不过不等白芳华开口,殿中的有些人已经从黄子澄的话里听出了覆灭之意,竟然上前对朱允炆说,恳求朱允炆下旨迁都。

而这种提议也有不少人附和,应天已经再也不能给这些人任何的安全感了,虽然应天的城防体系是如此的完备。

朱允炆对这个提议不是不心动,但是他也明白迁都这个事情关系实在是太大,而且他也明白在这里他虽然坐在龙椅之上,却做不到乾纲独断,仍然是将问询的目光投向了白芳华。

黄子澄能从朱允炆的脸上看出他对迁都是有些意动的,所以黄子澄也明白只有迁都这样的大事才能盖得过先前举荐李景隆的罪过,至少暂时自己是没有危险的。

黄子澄上前谏言说:“陛下,现在叛军势大,而长江之利尽为叛军所得,应天处在叛军兵锋之下。 做为一国之都,如此凶险之地实在是有些不妥,臣附议刚才几位大人的提议,可以将都城暂迁到杭州,而留一大将在应天组织防务,陛下和诸位大人可以在杭州更好的为应天提供兵力和物资上支援,这样更加有利于与叛军的交战。 臣望陛下三思!”

说完,跪倒在御阶之下,一幅忠心为主的样子。

殿上的其他官员听了黄子澄的话,顿时跪倒了一片。

白芳华站在那里,朱允炆见白芳华不表态,也不好说话,这跪着的人也是一时半刻起不来了。

白芳华明白黄子澄这是要转移话题,而且明白这些的也不只是白芳华。 立刻就由一人出言:“陛下,黄尚书此言着实是亡国之论。 在战时迁都,只能让军士百姓感觉到连我们都没有抵抗下去地勇气,那样只会引来更大的崩溃,实在是万万不能采纳的,相反,只有在陛下的坐镇下。 在坚城之下,狠狠的阻击叛军。 才能彰显出我们的决心,鼓舞我军民士气。 而在这之前必需对全军将士有个交代,将断送了河南几十万大军的罪魁祸首揪出来,以儆效尤!”

而这种观点同样也有很多人支持。

于是,两种观点地支持者又在这大殿之上争论了起来,较之刚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直到朝会结束,白芳华也没有在说一句话。 这迁都的提议自然也是被暂时搁置了。

当太监宣布散朝之后,朱允炆命人将白芳华和黄子澄请到了御书房。

白芳华有些木然地走出奉天殿,对于刚才发生在殿上的情况有些心冷,然后是一阵乏力油然而生。

在御书房内,朱允炆示意白芳华和黄子澄坐下。

朱允炆对白芳华说:“白小姐,你看应天能守的下去吗?”无错不跳字。

说完,叹了一口气说:“李景隆真是深负朕望啊,如果有那三十多万大军。 就不会这么窘迫了!”

黄子澄也知道,朱允炆说这话不是想找他算账,只是一时的感叹。

黄子澄对白芳华说:“芳华,当初我们为要将北方做为主攻方向呢?为不往武昌进兵呢?”

朱允炆也是早就想问这些,当时耿炳文提议往河南进兵的时候,白芳华就是表示了赞同。 这才促成了耿炳文在河南的攻势。

白芳华虽然知道现在再说这些已经没用,但是还是解释了一下,她说:“陛下,黄先生,当初只有趁机打通进攻河北的路线,才能从根本上起到釜底抽薪地作用。 北方有蒙古人骚扰朱棣的北方防线,只要我们能以重兵攻到河北朱棣的腹地,那么朱棣的老巢就是覆灭在即,而到那个时候,咱们才能在和朱棣的对决上战局优势。 而如果我们一开始选择武昌做为主攻方向。 那么先不说长江已是在朱棣的控制之下。 我们根本就不能在这上面有丝毫的胜算。 而一旦将时间拖的久了,北方地蒙古人也就不会再进攻了。 再者说蒙古人本就不会甘心帮咱们出兵。 一旦他们发现咱们没有积极响应,他们自然也是会很快的撤兵。 这样的话,我们更是失去了最后的翻盘机会。 ”

白芳华叹了一口气,说:“想来咱们是中了朱棣的离间计,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这场失败也是注定的了!”

朱允炆听了白芳华地解释,也说不上明白了没有,他说:“白小姐,那现在咱们该怎么办呢?迁都之事能不能进行呢?”

白芳华说:“朱棣的大军会在休整之后就会来攻打应天,而他的目标也只会是应天,因为这里有陛下在。 朱棣很明白只要除掉了陛下,那么就算他不用一兵一卒也能收复江南,所以这几个月来,他并没有利用咱们主动放弃的机会,占领靠西边的江西,贵州等地。 他的目标九十陛下,也九十说陛下在哪里,朱棣就会进攻哪里?而应天是在陛下还在的情况下,才会成为朱棣的目标的。 而一旦陛下离开了应天,那么朱棣完全可以暂时不攻打应天。 所以迁都并不能解决任何的问题。 相反,应天地城防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地。 所以,我的意思是死守应天。 ”

其实,白芳华还有些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她也认为应天是守不了多久地。

朱允炆重重的靠在了龙椅的靠背之上,白芳华的话让他很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一种巨大的恐惧感,让这个只知道渔色的少年天子有些颤抖了。

黄子澄听了白芳华的话,也是点了点头,说:“但是我们对于军务都是不怎么在行,究竟由谁来主持应天的防务呢?”

白芳华说:“一个就是将天牢之中耿炳文释放,并重新授予军权,让他统领全军,主持应天防务!”

朱允炆虽然没有经验,却也明白耿炳文是自己下旨缉拿的,如果在放出来的话,那么他做为皇帝的威严也就扫地了。

所以他摇了摇头,黄子澄也是说:“耿炳文不能在启用了,芳华说说别的人吧!”

白芳华说:“那就只能是魏国公了!”

黄子澄说:“中山王徐达长子,徐辉祖?芳华,朱棣的王妃可是他的姐姐啊!他合适吗?”无错不跳字。

朱允炆也说:“是啊,白小姐,太祖也曾有言不能让徐家后代掌兵啊!”

白芳华说:“陛下,黄先生,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了。 徐辉族这个人,我曾经着重观察了他很久,他是一个认死理的人,他认准了陛下是太祖册立鹅大明正统,那么他就会致死效忠陛下。 而太祖顾忌徐家的原因是害怕他们在军中过高的声望,导致皇权的不稳。 可是现在已经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难道还放不下这些吗?而徐家的威望也正好可以在这个时候为我们所用!”

朱允炆和黄子澄也说不出话了,也是默许了。

称得上是孤注一掷的他们,将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应天的防守上,而且朱允炆还下诏以安定民心,启用徐辉祖整顿应天军务。

徐辉祖也正像白芳华所说的那样,是个死忠之人,在接到朱允炆的接见之后立刻就走马上任。

将门子弟的他,对于军务也是十分熟悉,整个应天也是在这最后的时间有了不小的变化。

不过,到了现在的这种程度,徐辉祖也是无力回天,当朱棣的三十万大军压迫过来之后,应天已经是一座死城了。

虽然墙高城厚的应天不是那么好正面攻破的,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坚城往往是从里面被攻破的。 应天也不例外!

当怒蛟帮的舰队,死死的将一切通往应天的船只拦下之后,应天就再也没有从外面得到任何的补给。 虽说白芳华已经是很注意了,但是太多的物资被断送在了河南,虽然白芳华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囤积粮草物资。 但是应天毕竟是一个拥有这百万人口的巨城,每日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

在朱棣围成两月之后,这座巨城已经是摇摇欲坠。

而更多的地下活动在这个时候是频繁发生,太多的迹象表明——城破在即!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