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太子殿下!”

见到朱标到来,中书省的官员纷纷起身,对着朱标恭敬的行礼。

动作之标准,态度之认真,犹如朱元璋亲临。

能混进中书省的官员,就没有省油的灯。

谁都清楚在大明朝,得罪了朱元璋,运气好的话没准啥事没有,祖宗保佑的话兴许还能加官进爵。

可要是得罪了朱标,甚至仅仅是些微的失礼之处...

朱元璋知道了,不把他家能喘气的全特么送上路,都算老朱心慈手软了!

敢对咱的标儿不恭!

尔等有几条命啊?

“诸位免礼。”

朱标彬彬有礼的命令众人起身,更是亲自上前,将弯着老腰的刘伯温扶起。

“左丞相乃是朝廷柱石,更是孤的长辈。”

“勿要如此多礼。”

许久不见。

朱标身为“储君”的气场愈发浓厚,已然开始称孤道寡,令季秋颇为侧目。

说句实在话,当太子,尤其是给朱元璋给太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别看老朱对待朱标的态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溺爱。”

但这不代表朱标可以肆意妄为。

相反,朱标身上现在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其他人想象的多得多。

是因为朱标承受住了这份压力,在成为一个合格帝国继承人的道路上,踏实的越走越远。

朱元璋对朱标的恩宠,才会不断增加。

但这份“恩宠”背后所蕴含的责任与压力,只能让朱标来自己承受。

至少季秋自认,他承担不起这份压力,更不想承担!

咱季侯爷的主业是摸鱼,摸鱼!

隔三差五加个班已经很够意思了!

还想让季秋将一国重担扛在肩上?

季秋相信,朱标会是这个“角色”,最合适的人选。

“谢太子殿下隆恩...”

刘伯温颤颤巍巍的起身,忽然对上季秋那难以言说的目光。

“老师啊!”

“你咋只看见标弟了呢!”

“我也来了啊!”

“你最亲爱的弟子!季秋!”

“老师!老师?”

“你为什么不说话?”

“......”

因为老夫不想搭理你啊!

看着这个让自己又爱又恨的弟子,刘伯温重重的叹了口气,语气温和。

“在外可还适应?”

“老夫见你长高了些许。”

季秋干脆的摇了摇头,笑嘻嘻的说道。

“不适应!”

“还特别想我最亲爱的老师!”

“这不,我刚从宫里出来,就立马来找您老人家了。”

“老师啊!我可想死你啦!”

见此情景,中书省的官员纷纷对视一眼,目光交汇之处,蕴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老早就听说青田公与这令朝野上下,闻风丧胆的煞星,关系非同一般!

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瞧瞧!

刚从宫里出来,就前来拜访青田公了!

还一口一口老师,执礼甚恭!

这一幕要是让李大人的在天之灵见到了,真不知会作何感想!

很是唏嘘的感慨了一番,众官员又纷纷低下那八卦的目光,生怕让季秋发现自己正在窥伺他。

无论季秋对刘伯温的态度有多么谦恭。

都改变不了他亲手送李饮冰全族上路的事实!

比起锦衣卫,朝中的官员更怕的是季秋!

锦衣卫抓人,一抓也就抓几个,撑死了也就抓一家。

季秋要是出马,直接就是老的小的一族起步,沾亲带故谁特么也别想落下!

这玩意谁受得了?

感受着刚刚聚集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渐渐消散。

刘伯温知道,这群官员怕是又脑补出了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唉...”

思索片刻后,刘伯温心说不能再和这小冤家在大庭广众之下交谈了。

再这样下去,他这把老骨头早晚得在路上被人拍黑砖!

“文和,你等随我来...”

又对着其他官员吩咐了一番后,刘伯温将季秋一行人引到了自己在中书省的“办公室。”

作为中书省实际上的主人,刘伯温自然有资格获得独立的办公地点。

但平日里刘伯温躲避外界嘈杂的小天地,如今容纳着季秋外加太子朱标等人,却是显得有些拥挤。

没了外人的窥伺,刘伯温彷佛卸下了一身重担,开门见山的说道。

“文和,你是从宫里过来的?”

“正是!”

“圣上有什么吩咐?”

“真不愧是老师啊!”

“神机妙算,我还没说呢,就猜到干爹有差事!”

“要不怎么都说您是在世仙人呢!”

“......”

见季秋吹起来就没完没了,刘伯温实在是听不下去了。

“停!”

而季秋这无比“热情”的态度,也让刘伯温心中那隐隐约约的不祥之感,愈发强烈...

“文和啊...”

“有什么事,你就直说吧...”

“老夫...顶得住!”

“诶!老师,您这叫什么话!”

“不就是一点简单的小事吗!”

“你至于整出这副交代后事的架势出来吗!”

“呵呵。”

刘伯温哀怨一笑,心说老夫为什么会这样,你小子难道不清楚?

“好了,文和...”

“莫要再绕弯子了。”

“讲讲圣上的吩咐吧。”

“好。”

说到正事,季秋收起了嬉皮笑脸的模样,转而十分认真的说道。

“老师,干爹打算实行钞法。”

“以朝廷的信誉,外加白银,作为担保,发行宝钞。”

“这方面需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独立于六部之外,直属宫内管辖。”

“这些事情,老师你无需操心,我会想办法物色合适的人选。”

“只是这钞法的细则,章程,还需要老师您制定一下。”

刘伯温点了点头,脸上没有露出丝毫意外的神色。

当初季秋痛批李善长的钞法时,刘伯温也在场,清楚季秋的观点。

实行钞法,是个好事。

但必须有足够的银钱,作为担保,并且要给底层百姓获取银钱的途径。

现在,倭国那边被季秋神之又神的收服了,今后每年都能为大明提供上千万两白银的收入。

而倭国又在大明眼皮子底下,等到辽东方面稳定下来,腾出手来收拾一下高句丽,大明便可建立水陆两条极其稳定的运输通道。

没了运输途中的风险,加上稳定的获取渠道。

白银的价格势必会逐步下跌,能够避免有人囤货居奇。

如此一来,实行钞法,也算是题中应有之意,刘伯温自然不会意外。

而这差事,也非常轻松。

钞法早就有李善长制定好的章程,刘伯温只需要和李善长参谋一番,稍作修改,便能够向朱元璋交差。

甚至刘伯温心中,有些不敢想象,季秋兴师动众,又是拍马屁又是戴高帽的,居然只为了这么简单的差事?

难不成,文和这小子,良心发现了?

几乎是这个念头浮现出来的同一时间,刘伯温就狠狠的摇了摇头!

刘伯温呐刘伯温呐!

你都六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还这么天真?

文和是个什么德性,你还不清楚吗?

要是只有这点事,他至于亲自走一趟吗?

一想到这,刘伯温的内心反而还渐渐平静下来,对着季秋淡淡的询问道。

“圣上还有别的差事吧。”

“一并道来!”

“老师当真是神机妙算!”

“什么都瞒不过您!”

见季秋这般说,刘伯温心中暗道“果然”,随即有些紧张的发问道。

“是又要对朝中的官员...?”

“不是!”

“那,是要彻底将海贸收归国有?”

“也不是!”

“嘶...圣上总不会是要废除科举吧?”

“哈哈哈,老师,您真会开玩笑!”

“科举还算有点用,干爹闲着没事废他干什么啊!”

都不是?

那刘伯温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干爹不是说要给京官涨工资吗?”

“顺便打算多招募一些吏员...”

“嗯?圣上英明啊!”

说到这个,刘伯温立马就来劲了!

说句实在话。

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看起来繁杂,实际上相当精简。

一场科举所能够诞生出来的举人,进士,也就是有资格外派为官的“人才”,基本上不会超过千人。

而科举这玩意,还不是年年都有,除了“恩科”,科举考试一般遵照“三年一次”的原则。

明朝作为新兴的封建王朝,自然也不会例外。

根据朱元璋设立的“鱼鳞皇册。”

洪武年间,明朝人口在五千五百万之上。

而登记在册的官员数量,不超过三万。

差不多一个官员,要治理一千八百余人。

看看这个比例,就能够知道这套制度有多么扯淡。

刘邦那样的开国皇帝,在韩信口中也就能带十万兵。

嘿!明朝的官员整个几十人出来,就能赶得上刘邦了!

这不是纯胡搞吗?

此举不但加重了官员的负担,同时也为各地士族,把持住在地方上的权势,提供了便利。

可以说,明朝的这个政治制度,就是各地士族能够持续壮大的“土壤。”

而朝中有心报国的官员,也被这个政治制度所拖累,经常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刘伯温一天到晚连轴转,可还是要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根本望不到头。

一国宰辅,都是如此。

底下的官员就更不用说了!

刘伯温老早就想增加一下官员的人数了,只是怕让朱元璋误会,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现在朱元璋居然主动提出了这件事,刘伯温做梦都能笑醒!

可算有人能帮忙干活了!

虽然这次朱元璋要增加的,仅仅是吏员,刘伯温也无所谓。

这种事情,一回难,二回易。

有了这次,下一次就是迟早的事!

再说了,吏员咋了?

也是能帮着干活的好不好!

是以,刘伯温对这个政策格外上心,忙不迭的便询问道。

“这是大好事!”

“于国于朝,都大有益处!”

“只是不知,圣上这番是打算要招募多少吏员?”

“又打算通过何种手段招募?”

说到这,刘伯温忽然沉默,面露难色。

在心中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一向奉行“明哲保身”原则的刘伯温,当着季秋还有几个小家伙的面,直接表示道。

“不管采取何种手段...”

“总之,绝对不能让朝中的官员,自行荐举!”

说罢,刘伯温便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彷佛说这两句话,便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

对刘伯温能有这样的表现,季秋颇为意外,随即便和朱标对上了视线,意味深长。

荐举制这玩意,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靠着推荐,推举,而选拔人才的制度。

至于到底谁才是人才...

当然是那群朝中的老爷,说谁是人才,谁就是人才啊!

这群臭不要脸的,到最后甚至还搞出了个“举贤不避亲”的典故,主打的便是死不要脸!

而明朝一旦皇权失势。

朝中的官员,必定会让荐举制“死灰复燃”,拼命在朝中安排自己的亲信朋党。

号称“千古大贤”的方孝孺,就是此道高手。

建文帝这倒霉孩子,在位一共不过四年。

方孝孺硬生生通过荐举制,往朝廷里安排了几万人!

跟他一比,祁厅长都得甘拜下风!

等到老四上位,这群人一个也没落下,全都被朱棣连带着方孝孺一起送着上路了。

这也正是所谓“诛十族”的由来。

说句实在话,诛的少了!

而大明朝的方孝孺,远不止一个。

可以想象。

一旦荐举制这头“洪水猛兽”,被释放出来。

朱元璋和季秋苦心孤诣,才经营出来的大好局面,顷刻间就会被毁于一旦!

刘伯温能开诚布公的点明这个问题,就足以证明他与天下士族的不同。

给了朱标一个眼色,见朱标点头回应,季秋这才对刘伯温开口道。

“老师,放心吧。”

“关于吏员的选拔,干爹已经有章程了。”

“不会采取荐举制这种应当入土的法子。”

闻言,刘伯温没有计较季秋粗鄙的言行,只是欣慰的笑道。

“那就好...那就好...”

“有了这批吏员,能分担不少政事...”

“咳,老师。”

“你好像弄错了一件事。”

“这批吏员,跟朝廷关系不大。”

刘伯温:“???”

看着季秋那颇为“暧昧”的笑容,刘伯温一时间有些懵逼。

“那圣上打算将这批吏员,安排到哪去?”

“总不能...”

“等等!”

“圣上该不会是要将这些吏员,安排到各地衙门吧?”

“老师!谁再说您不是在世神仙,我第一个跟他急!”

“瞧瞧,您这猜的多准啊!”

刘伯温:“......”

“文和...”

“嗯?”

“老夫现在辞官归隐,还来得及吗?”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