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先别激动!”

“我话还没说完呢!”

“......”

一听这话,刘伯温彷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忙不迭的开口道。

“文和啊,你就莫要再和老夫卖关子了。”

“这事你说着轻巧,却是干系重大,乃是千百年来历朝历代之首创。”

“圣上到底是怎么考虑的?速速道来!”

刘伯温自认为自己说的已经很委婉了。

真这么搞,不出三月,天下必乱!

就算不乱,这群吏员最终很有可能起不到朱元璋想要的效果。

还记得季秋亲临镇江时的场景吗?

乌泱泱的当地百姓,几乎堵塞了镇江的道路。

白发苍苍的髦鳖老翁,跪在地上,请求季秋放过李氏族长一马。

在他们的认知中,李氏上下都是大善人!

虽然他们的田,被镇江李氏买走了,一年辛苦到头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但镇江李氏依旧是大善人!

至于其他地区,跟他们一样的普通百姓,因为镇江李氏的行径又会遭受何种待遇,他们是不会关心的。

也不愿去关心。

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苟且。

想要让他们从这场轮回中跳脱出来,真正去思考一些触及灵魂,在根源上的问题,怕是难上加难。

而这天下,又岂止一个镇江李氏?

这群人只需要将佃农耕作的土地收回,甚至是让其白白荒废,也不给当地的百姓耕种!

便可煽动一场场巨大的民乱!

这种手段还是最低级的。

刘伯温可太清楚这群士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做出什么事情了!

什么狗屁的皇权至高无上?

什么扯淡的天命在我?

在士族眼中,这些为了维护统治而缔造出来的说辞根本不值一提!

被士族暗杀的皇帝,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惹急了士族,一碗药说给你送走就送走!

朱元璋也好,季秋也罢,终归都是**凡胎。

还能无惧那世间的剧毒?

如今,大明的开国勋贵功勋卓著,正值壮年。

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

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更别说云南,巴蜀等地初定,漠北又有诸多部族虎视眈眈。

稍有不慎,就是一场“五胡乱华”的悲剧重演!

刘伯温是真不想看到这样的景象发生,让大明如今蒸蒸日上的“盛世气象”,毁于一旦!

但这天下的士族,可没有这样的顾虑!

因为他们不像刘伯温一样,还有着能够被称之为人的“底线”,与修圣贤书得来的“家国情怀!”

给这群士族逼急了,他们是真的能干出这种一拍两散的事!

若是只有季秋在场,刘伯温定有与他推心置腹,想办法将这个政策压下。

可朱标等人在场,刘伯温一番好意,却也只能梗在喉头。

他信得过季秋,却是信不过朱标等皇子。

一句无心之中的“童言无忌”,带给刘伯温的可能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祸!

是以,刘伯温只能委婉的暗示季秋,同时寄希望于朱元璋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激进!

看着六神无主的刘伯温,季秋心中暗笑不已。

这小老头。

着急的时候还挺有意思。

“老师,干爹的政策,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这些吏员,都需要从军中选拔,以在军中待过十余年往上,年龄超过四十的老卒为主。”

“这便是吏员唯一的选拔途径。”

“按照干爹的意思,这些吏员通通都要派遣到异地为官,并且以县为单位,同时部署下去。”

“毕竟,要是只安排一两个人,用处也不是很大。”

“肯定是要把人一口气都安排到位,才能发挥这个政策的作用嘛!”

以大明最普通的县衙举例。

一县之地的吏员,少则上百,多则近千。

这些吏员岗位俨然就是大明朝的铁饭碗,世世代代都从当地选拔而出。

就这么搞,朝廷对于基层的掌控能力怎么可能会高?

就是要一股脑的将这些吏员替换掉,才好将那些不属于各地士族的权力收回来。

而且从厚黑学的角度上来讲。

这么做其实还有一个好处。

要是真一个两个的派人过去,那这个政策其实屁用没有。

甚至当地士族做的过分点,人前脚刚派到,后脚就可能因“撞到歹徒的刀子”、“掉进茅坑”、“水土不服”等等奇奇怪怪的原因,合情合理的暴毙。

这群士族干的出这样的事。

但要是整“建制”的替换,那就不一样了。

士族胆子再大,还特么敢安排上百人组团暴毙不成?

真当朱元璋握不住刀了?

而这些派遣过去的吏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会“抱团取暖”,形成当地一股新的势力。

这也正是季秋敢于将这个政策落实下去的原因。

在治理基层,对抗士族的层面上。

用“掺沙子”的手段,是没有用的。

就得以这种雷霆之势,将这群士族震慑住,令他们不敢作乱!

一两个人,朝廷不好掌控。

可一县之地容纳下的几百号人,朝廷还不好掌控吗?

可以说,季秋这个政策,非常具有可行性。

只有能够落实,并且大明不因此出现任何问题。

那么削弱士族,给大明延寿几百年的目的,轻而易举的便能达成。

但难就难在这个不出问题!

看看刘伯温的表情就知道了。

在听到季秋完整的陈述后,刘伯温直接两眼一闭,桌子上的一双老手不断颤抖,跟特么脑血栓似的!

这是要干什么啊!

往各地安排吏员也就罢了!

还必须是出身行伍的吏员?

刘伯温真的很想问问季秋。

知不知道这天下士族,最害怕的是什么?

不就是皇帝牢牢地把持住军权吗?

可以料见。

这个政策一旦实施,全天下的穷苦百姓,都将踊跃参军,并且以一种狂热的姿态,拥护大明的皇帝!

只要这个政策始终存在,这种“崇拜”就不会停止!

这不就相当于让皇帝牢牢的把持住军权吗?

一个朱元璋就够让这群老爷,官不聊生了!

你朱元璋还想让你们朱家的皇帝,代代都像你一样?

这不是要把天下士族,往死路上逼吗?

祸事了!

几乎是一瞬间,刘伯温心中便有了决断!

朱元璋这个政策,不可能顺利落实下去!

就算落实下去,也必不可能长久!

而推动落实此策的所有官员,有一个算一个,谁也别想落到好!

哪怕是为了家里那个傻憨憨的儿子考虑,刘伯温也不能应下这个差事!

“文和啊...”

“此政...”

“要不要再斟酌一下?”

话音刚落,身为季秋忠实迷弟的朱棣便上前一步,满是疑惑的开口道。

“师爷...”

只听“噗通!”一声,刘伯温整个人瞬间从椅子上跌落,吓得季秋三步并成两步,赶紧上前将七仰八叉的刘伯温扶起,满是担心的询问道。

“老师,你没事吧?”

“咋地了这是?”

刘伯温却是没有搭理他,只是神情非常复杂的看向朱棣,颤颤巍巍的开口道。

“燕王殿下...”

“臣当不起如此称呼啊!”

“诶!师爷,您这叫什么话!”

“您是秋哥儿的老师,‘科学’一派的开山祖师!”

“我们都是‘科学’一派的弟子,更是秋哥儿的弟子!”

“叫您一声师爷,有什么不对的?”

刘伯温老脸顿时一皱,正想开口,谁料一旁的朱标也是适时附和道。

“四弟所言有理!”

“您当得起吾等的一声师爷!”

一听这话,刘伯温眼眸中,有微弱的光芒彻底熄灭,头颅也随之重重的沉了下去。

吓得季秋抓着刘伯温的老胳膊老腿,也不管他受不受得了,便是拼命摇晃。

“老师?老师!”

“您别吓我啊!”

季秋能感觉到,刘伯温的脉搏依旧在强而有力的跳动着。

但他整个人,就好像一个毫无生气的布娃娃,任凭季秋摆弄。

咋...咋的了这是?

怎么从倭国回来一趟,老师这心理承受能力就这么差了?

上岁数了?

人老了是不中用啊!

见此情景,季秋正准备将太医唤来。

刘伯温却彷佛找回了三魂七魄,幽幽的抬起头来,沙哑道。

“燕王殿下...”

“您刚才想说什么...”

“不妨一口气说完...”

“师爷...您...您没事吧?”见朱棣依旧在用“师爷”称呼自己,刘伯温闭着眼睛,摆了摆手,示意朱棣自己无恙。

满是担心的盯着刘伯温,搞不清楚状况的朱棣这才开口道。

“师爷啊,我就是想问问您。”

“您怎么对这个政策,这么消极,甚至有些抗拒的意思呢?”

“要知道,这个政策可是秋哥儿提出来的!”

“我还以为您老人家知情呢!”

“瞧您这样子...”

季秋:“???”

老四,你不对劲!

再看看低血压已然被治好的刘伯温,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力气,直接从季秋怀中挣脱开来,以他生平最有杀气的眼神,对着季秋怒目而视!

文和!

老夫就知道!

“嘿嘿,老师...”

“太子殿下,各位藩王殿下。”

季秋摸着后脑,憨笑着想把这事糊弄过去。

谁料刘伯温却是抢先对着朱标等人开口道。

“能否答应老臣一个请求。”

几个小家伙对视一眼,便达成了默契,由朱标上前对着刘伯温回道。

“师爷请讲。”

刘伯温的语气平淡,看起来对“师爷”这个称呼,已经免疫了。

“接下来,我和文和之间,有一些师徒之间的私事要讲。”

“太子殿下可否给老夫一些时间,到正殿歇息片刻?”

其实刘伯温自己也清楚,自己这个请求,没什么意义。

锦衣卫的存在,在朝中已经不是一个秘密了。

没准现在就有人在暗处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并将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抄录下来,原原本本的送给朱元璋。

但刘伯温还是提出了这个看似无用的请求。

因为有些话,当着朱标这位太子的面说,之后被朱元璋知道。

和私下说,再被朱元璋知道,意义完全不同。

刘伯温出任左丞相以来,备受老朱好评,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责罚。

靠的就是这份在时间与岁月磨砺出的“人情世故。”

“当然可以!”

“秋哥儿,我们先出去了啊!”

说罢,朱标直接拽着一脸迷茫的老五,还有挣扎着想要留下的朱棣,返回了正殿当中。

此方刘伯温的小天地,再一次归于寂静当中。

师徒二人相对而坐,久久不言。

最终,还是刘伯温主动开口,打破了这份寂静。

出乎季秋的意料。

他等来的不是刘伯温幽怨的牢骚,更不是满是心累的陈述。

而是一声掺杂着浓浓疑惑的询问。

“文和,你这是为何啊?”

“为何啊?”

接连两声重复的质问,暴露了刘伯温此时的心情,远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平静。

“李氏族灭,连带着一众士族子弟或是身死,或是流放!”

“经此一事,天下士族至少十年不敢生事!”

“只需等到未来诸王就藩,地方之事,自然而然就能潜移默化的回到朝廷手中。”

“你还搞来了大量的现银,为大明寻到了一条源源不断的生财之道。”

“洪武一朝,我大明再无需为银钱发愁。”

“历朝历代难以实现的宏图伟业,都有希望在我朝实现!”

“辽东开发,如火如荼!”

“漠南诸部,不敢南窥!”

“这是盛世的气象啊!文和!”

“这份气象跟你脱不开干系,甚至可以说是你一手缔造的!”

“可你为什么要亲手毁掉这份气象呢?”

“你可知一步踏错,等待全天下的,将是远超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之世啊!”

刘伯温的声音越来越高,到最后,竟是多了一分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说到底,刘伯温也是文人,骨子里也有儒家对于“治天下”的追求。

如今,大好的“绘卷”,摆在刘伯温面前。

刘伯温又何尝不想在史书中留下一个“千古宰辅”的美名?

可季秋的这个政策,一旦实施...

治世?

治个屁!

先特么平乱再说吧!

与国于家,于公于私。

刘伯温都想劝季秋收回这个政策!

他当然清楚士族盘踞乡里的危害。

可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你季秋又不是天下的仙人!

光凭你一人之力,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

相较于那个看似美好,却虚无缥缈的未来。刘伯温更想把握好踏踏实实,触手可得的现在!

“文和!”

“收手吧...!”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