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这番苦口婆心的规劝,一字一句,尽是真情。

但刘伯温做梦都没想到,气氛都烘托成这样了,季秋却还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

“老师,真难得啊!”

“咱师徒俩上次这么推心置腹,毫无保留的交谈。”

“还是在上一次吧?”

刘伯温:“......”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有些烦躁的挥了挥手,就好像是在驱赶一只烦人的苍蝇,刘伯温紧张而又有些无奈的说道。

“文和,老夫很认真。”

“老夫希望你也一样。”

“莫要再插诨打科了。”

“你我二人今日的交谈,将决定上百万人,甚至是上千万人的生死。”

“你究竟明不明白啊?”

刘伯温的说法,并没有夸大。

还是那句话,士族将自身存续视为第一要务。

当他们察觉到自身受到了无可避免的威胁,那临死前的绝地反扑,必将令天下为之动乱!

五胡乱华也好,群雄逐鹿也罢。

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前仆后继,试图解释王朝此起彼伏,兴衰轮回的规律。

最终,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看似逻辑自洽的说辞。

王朝周期律。

甚至还有“小冰河期”这样的证据,作为这套规律的佐证。

在这套规律中,王朝衰败,灭亡,兴盛。

乃是这天下不变的定数,不断的轮回。

那一场场兵戈祸乱的背后,都是恶劣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而做出的挣扎。

......

只能说这套说法,有点道理。

但不多。

甚至是这些为数不多的道理,都是为了掩盖那个不能提起的“真相”而存在的。

什么狗屁的天灾?

那一场场大乱的背后,分明是地地道道的**!

小冰河期?

这玩意对于一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同时期始终最强大的封建文明来说。

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那一场场导致王朝衰亡的战乱背后,双方的将士,乃至于百姓,不也在顶着小冰河期作战吗?

打仗都特么不耽误!

要是不打仗,撑过小冰河期,又有多难?

“小冰河期”表示,这锅我背不起!

无非是那一个个利欲熏心的士族,趁着这个天象大变的机会,不约而同的掀起祸乱,试图在这个大乱之世中,攫取更多的筹码,好让自己和背后的家族,有机会向那个最高的位置,发起冲击!

同理。

当朱元璋决心对全天下的士族下手,就会达成这种类似于“王朝末期”的效果。

虽然没有“小冰河期”这种不痛不痒的“助攻”,但,能够起到的效果,也是大差不差的。

一旦朱元璋有个不测,又有谁能压服手底下这群骄兵悍将?

刘伯温就纳闷了。

这些道理,他都能想明白。

朱元璋和季秋就想不明白?

还是说,这爷俩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敢于向全天下的士族宣战?

瞅着也不像得了疯病的模样啊?

咋想的呢?

“老师...”

“你说的道理,我都明白...”

“既然明白,为何还要一意孤行?”

“你这辈子还很长,有的是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脑海中那副天下大乱的景象,在刘伯温眼前,挥之不去,令他没了往日的涵养,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因为孙子淘气,而气急败坏的老头。

“文和!你说话啊?”

在刘伯温接二连三的催促下,季秋终于收起了脸上的笑容,平静而又坚定的淡淡道。

“老师。”

“从走上这条路开始,我就已经回不了头了。”

刘伯温脸上的神情顿时一滞,正欲开口,季秋便已经继续说道。

“你说的哪些后果啊,隐患啊。”

“我知道,干爹大抵也知道。”

“但干爹没提,我也没提。”

“在这方面,我们爷俩还算很有默契。”

轻笑着摇了摇头,季秋扶着一脸不解的刘伯温缓缓坐下。

“说句大不敬的话,老师。”

“这天下,哪有长盛不衰的王朝。”

闻言,刘伯温顿时被吓了激灵,刚要从椅子上起身,却是被季秋微微用力,给摁住了。

“文和,这是杀头的话!”

“你脑子糊涂了不成?”

“老师啊,刚刚您还在说,你很认真。”

“怎么我按照您的要求,跟您说点心里话,您怎么还遮遮掩掩起来了?”

刘伯温:“......”

“总之,圣上的大明,必能远超历朝历代,成为独一无二,彪炳史册的王朝!”

刘伯温到底还是换了说辞。

显然,他也认为,这个名为“大明”的朝代,迟早会迎来属于他的终结。

“是吧,老师。”

“和刚刚那个道理一样。”

“这事我清楚,干爹也清楚。”

“甚至在那份预言提交后,干爹清楚的知道了大明未来的结局。”

“但,你可曾听过干爹提起过衰亡之事?”

“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不还是让大明代代不易的传承下去?”

说到这,季秋从刘伯温身前离开,拉来椅子,在刘伯温对面,从容不迫的坐下。

“知道结局,也改变不了干爹的想法。”

“干爹他,不信命。”

“我也一样。”

“除了水会落下,日出日落这等不随人力更易的事物。”

“这世界上,不存在改变不了的事。”

“我能够接受大明的衰亡。”

“我能够接受未来的朱家皇帝,出了一个昏君,被百姓戳着脊梁骨骂,最终揭竿而起,推翻这个由我和干爹创立出来的王朝。”

至此,季秋的语气,还算平淡。

但接下来,季秋的声音陡然拔高,战火之中沐浴出来血性与杀气,毫不掩饰的透体而出!

“但我无法接受,为了一小撮人的利益,要让全天下的百姓受苦,要让未来的朱家皇帝,背上不属于他的责任,甚至被扣上一个昏君的骂名!”

“自汉以来,在我中华土地上存在了上千年的这一撮人,必须被连根拔起!”

“他们所炮制出的一幕幕**,也必须在这个名为大明的朝代,得到终结!”

“我大明,终归是百姓的大明,而非这些人的大明!”

“老师。”

“这是我的目标,想必您也早就有所察觉。”

“对他们下手,那就是迟早的事。”

“既如此,早一点,晚一点。”

“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生平第一次。

刘伯温心中,升起了一股名为“自相惭秽”的情绪。

因为他知道,季秋要做的,是一件正确的事。

自己却搬出了一大堆说辞,试图阻止季秋。

刘伯温怔怔的看着自己这个生平最得意的弟子,久久无言。

曾几何时,刘伯温自以为自己看透了季秋。

但事实告诉他,季秋并不是他想的那种人。

等到刘伯温经过漫长的相处与观察,再次得出自己对季秋已经有所了解的结论。

可今天这一场师徒之间的对话后。

刘伯温终于明白了。

自己从始至终,都没有“认识”过眼前的这个少年。

“老师。”

季秋伸出手去,搭上了刘伯温的肩头。

“放心吧。”

“我和干爹又不是莽夫,不会一上来就对全天下的士族动手。”

“这个政策,暂定于云南,巴蜀两地推广。”

“这两地刚刚平定,还有英哥儿和保儿哥坐镇,阻力应当不会太大。”

“我只是希望,这个政策在全天下推广开来时。”

“您,不会站在我的对立面。”

“可以吗?”

刘伯温:“......”

季秋的话语声落地后,足足过了好半晌,刘伯温才幽幽的开口道。

“罢了...罢了...”

“这天下又不是老夫的...我跟着着急什么呢!”

说着,刘伯温起身就要出去,嘴里还在絮絮叨叨的念叨着。

“老了...真是老了...”

见状,季秋咧嘴一笑,正准备追上去,便见刘伯温忽的在门口处站定。

“文和。”

“咋了?老师?”

刘伯温颤颤巍巍的转过身,用他充满智慧的目光看向季秋。

“能有你这个弟子...”

“老夫这辈子,就没有什么憾事了。”

说罢,刘伯温便推门而出,季秋则是快步跟上,脸上依旧挂着那标志性的,没心没肺的傻笑。

“老师,您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我感觉也是,像我这么好的弟子,打着灯笼都难找!”

......

一个下午过后。季秋领着朱标等人,跟刘伯温和李善长完成了对于大明钞法初步框架的制定。

金银铜三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暂定为一千文钱折银一两,五两银子折金一两。

而前期发行的宝钞,则定为一两,三两,五两,这三种面值。

本来李善长还兴致勃勃的,想要搞“十两”和“百两”的面值。

但是被季秋果断的否决了。

没那个必要。

老百姓用不上那么大的面额。

藏二十张五两面值的宝钞,和藏一张百两面值的宝钞,难度上基本没啥差别。

并且面额小,能有效杜绝“伪造”宝钞的现象发生。

像是影视剧那种动辄“千两”“万两”的面额,那特么傻子都知道伪造宝钞有好处!

可要是伪造宝钞的成本过高,得利不多的情况下。

能有这两下子制作伪钞的,还真不至于冒着这等杀头的风险,跟老朱抢钱。

当然,宝钞推行的初期,肯定会有粗制滥造的假钞在市面上出现,最终流通到百姓手里。

这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属于是政策实施的“阵痛期。”

但只要经过这个时期,让大明的百姓都掌握最基本的“辨伪”技术,结合官府层面的强力打击,这种现象慢慢就会杜绝。

至于接下来,便是网罗工匠,针对新式宝钞的具体样式,进行研究,制作。

这方面的工作,季秋打算亲自过问。

不过这事急不得。

光是网罗工匠,便起码需要大半月的时间。

等到专门制作宝钞的部门建设完毕,那估计得是一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见状,季秋也是颇为识趣的起身告辞。

至于刚刚的那一场谈话。

季秋和刘伯温心照不宣,谁也没有再提起,就仿佛从未发生过一样。

但,这师徒俩把这件事揭过了。

有人却是非常上心。

比如...

朱元璋!

偌大的乾清宫,里里外外找不出一个侍从。

所有能喘气的东西,此刻都被赶到了乾清宫外,正面带畏惧的望着那座辉煌的大殿。

而乾清宫内,只有三个人存在。

朱元璋,毛骧,还有毛骧手下的锦衣卫。

毛骧现在有点后悔。

不,是非常后悔。

后悔自己身处此地!

“秋儿和军师,真是这么聊的?”

“回圣上,正是...”

“辛苦你了。”

“退下等赏吧。”

“是...”

正殿之中,便只剩下若有所思的朱元璋,和极力屏住呼吸的毛骧。

朱元璋并没有让毛骧等太久,锦衣卫刚离开不久,朱元璋便淡淡的吩咐道。

“毛骧。”

“上位。”

“把这人处理掉。”

一听这话,毛骧心中顿时一紧,但并没有多少意外。

换成他是朱元璋,在得知刚刚那一番内容后,也会做出这样的处理!

这是,可怜这“兢兢业业”的锦衣卫了。

但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没有牺牲大到不能接受。

更没有背叛小到能被原谅!

刘伯温和季秋的谈话内容,要是流露出去,必定招致大乱!

朱元璋不会留下这样的隐患!

“给他家人接到应天,赏点宅子,田地。”

“家里要是有男娃,就带到你身边,从今往后跟着你做事。”

“是...”

伴随着朱元璋的话音落地,毛骧知道,这事已经没有什么挽回的余地了。

沉重的脚步声,渐行渐远。

众多仆役见毛骧出来,却都不敢询问,只得静静地在原地等候。

偌大的乾清宫内,只余朱元璋一人。

真正的“孤家寡人。”

但朱元璋却没有身为“孤家寡人”的觉悟。

相反,他觉得自己并不孤单。

在他的身边,有马皇后,朱标等皇子的陪伴。

太子之位,牢不可破,全天下谁也不会认为唐朝荒诞的“禁军继承制”,会在明朝上演。

而在朱元璋要走下去的道路上,如今又多了一个一定会陪他走到最后的“助力。”

“不信命...”

“嘿,这臭小子说得对!”

“咱就是不信命!”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